刍议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0/7/1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7期   作者:杭雪滨
[导读] 新课标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学生知识
        摘要: 新课标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学生知识,还要教学生学习方法。而反思是对自己所作所为或人生经历的总结,对自己的思维结果进行再次检验的过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帮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有利于实现有效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促使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数学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的是在小学课堂中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在切实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和知识内容要求的目标基础上,通过数学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得作为主体的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和养成必备的数学能力,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课堂中的低效也给我们以启示,让我们不得不重新研究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应为只有对于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有了质的认识,并且能够从根本上结合教学实践分析这些因素的利与弊才能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保障。我们教师只有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日教学,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在学习后反思,在实践后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再学习,相信我们大家都会有进步的。
        一、创设“问题情境”,形成反思意识
        数学的逻辑性较强,对于尚未完全形成思维的小学生而言,难以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创设与真实情况不符的情境,诱发学生进行思考。最后,学生提出疑惑并自己进行探究解答,活跃了其思维,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形成反思意识。如在学习二年级的《100以内的乘法和除法》时,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学生代表一或者是其他数字,组别和组内人员的增减就是算术的结果。如计算8×5时,若全班总共有43名学生,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八组,每组有五名学生,有些小组必然会是六人。这时候,学生就会发现,小组人数不对劲,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质疑、反思事情结果。又如在学习“圆”这一章时,教师引导学生一方面动手操作,另一方面同时提出相关问题:圆的周长怎么计算呢;它与直线之间如何建立联系;生活中的圆“摩天轮”可以靠尺子测量周长吗?若不能,又该如何计算其周长;扇形是圆的一部分,它的面积可以用计算圆的面积进行计算吗?学生自行对问题进行探究,回顾已学的知识,以旧带新,得出新结论。
二、营造学习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引起学生的兴趣之后,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新思维。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的情绪引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情境中,激发学生探求的迫切愿望,让他们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达到培养逻辑思维的目的。例如,在讲解“乘法运用”一章时,老师可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进行教学:“有一天,森林里要开动物表彰大会,奖励这一年工作努力的動物,奖品是每人一双鞋。但是狮子国王为准备多少双鞋的事情十分忧愁,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获得奖励的动物有兔子、青蛙、斑马、袋鼠、骆驼。狮子算了好长时间也没有算出来,同学们你们能不能算一下一共需要买多少双鞋啊?”利用这样讲故事的方式显然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会试着去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由听故事到思考问题,再到听教师讲解,最后再思考问题,每一步都循序渐进,最终达到豁然开朗的心境。


三、 从学生的学习方式谈有效教学
        数学并不是能做几道加减法就可以的,通过数学学习目的是要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最后能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课堂中更应注重的是学习方法的传授,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点尤为重要,我们从一开始就给他们以准确的学习方法,教会他们怎样听课,怎样参与课堂,通过“提问、合作、动手、实践”等学习方式有效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园地,教师工作的根据地,我们应该重视课堂教学。把和谐带入课堂,使课堂充满活力。只有在宽松、平等、和谐、生动、充满活力的氛围,才能诱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创造思维。教师的教学艺术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应把愉快与热情传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心情愉快充满激情地投入数学学习中去。
         四、 从灵活课堂谈有效教学
        一个有幽默感的人,定受大家的喜爱,幽默驱赶烦恼,带来欢笑,让课堂充满活力。学生也喜欢有幽默感的教师,在教学中恰到好处的课堂幽默,完全可驱赶学习的疲劳,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能开拓学生思维的敏捷和判断力,能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幽默能让我让学生得到美的体验,感受到幽默的魅力。学生不是学习机器,教师应合理科学安排。改变超强度、大题量、机械训练。用时间加汗水提高成绩的陈旧做法,要提倡精讲精练。只讲思路、讲方法、引导自己去发现、去探索,把学生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把思维过程还给学生,培养激励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如教学“一个钝角中去掉一个锐角,剩下的是什么角”就不能固定一个答案。再如估算“390×15”答案可以是7800,也可以是8000。凡事不可一概而论,要学生灵活掌握及运用。而实际生活中如“四年级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大约准备多少钱?”算式49×104,这里49看作50,但104则看作110不能看作100,这样才合理,才更实际。
        总之,反思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反思总是指向教师自我的,教师既是研究的对象,又是研究的主体,教师反思的过程,是将“学会教”与“学会学”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行为的科学性。通过反思,教师可以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进而对教学现象和问题形成独立的有创造性的见解,从而提升教学活动的自主性、目的性,克服被动性、盲目性。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设计思想进行实践后,再不断地反思进行调整,在教学中应经常问一问自己,那些教学行为极其观念是正确的,为什么;哪些是不正确的,问题在哪里,应该怎么办。
        参考文献:
        [1]菜福山.对数学活动有效性的思考[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0.
        [2]秦爱昌.对小学生数学思维特征的研究[J].小学数学教师,2002(4).
        [3]梁秋莲.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M].辽宁:辽宁教育杂志社,2007.
        [4]陈雯.浅议小学生数感的培养[J].小学数学教育,200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