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各阶段的教育教学都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所以对于学习方式的培养就变成了有效教学的重点。小学是数学学习的初级阶段,能够有效培养良好的学习方式,但是在课堂中需要注重小学生的兴趣激发和实践引导,做好学习理解的指导和意识上培养,以此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也让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中有综合能力和良好习惯的养成,也有数学核心素养的建立。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主探究式;实践策略
前言:课堂是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主要场所,而在新课改下需要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但是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较为困难,基础知识的理解认识不足,所以在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过程就容易陷入困境,不能有效地参与学习探究,还影响了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改变教学的策略,从学生的角度做教学上的改革和创新,让学生愿意进行数学知识的逻辑推理,能够做有效的探究理解,并能在学习中获取正确的知识理解,有良好习惯的养成。
一、开展趣味教学增加学习的主动性
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缺乏主动性,这是必然的现象,需要教师做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使其能够在课堂中做主动性的学习思考,否则自主探究式学习也就成为了一种理论,无法得以实践开展。所以,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开展趣味教学,提高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从兴趣上驱动学生的主动学习[1]。课堂中的数学趣味教学开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需要在知识呈现上做出趣味设计,以生动的内容激发探究了解的意愿,也提升数学学科的兴趣认识,比如在《1-5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用实物来做数量与数字的关系演示,让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知识的内容,便于自主理解认识,也能增强学习的兴趣。第二阶段是在知识的学习了解之后,教师就以游戏教学的方式来组织应用解题,让学生的数学知识理解能够灵活应用,不仅能提高练习下的知识理解巩固效果,还能提升数学学习感受,建立学习应用的兴趣。小学数学课堂中兴趣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建立主动学习的意识,也就为自主探究式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设计教学引导保证学习的探究性
教学的开展是为了让学生有效的获得知识内容,但是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不强,在自主探究式学习中很难有效的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内容,也不能从中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
对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设计教学引导,让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有一定的方向,也培养学习方法,使学生在逐渐地学习中可以有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建立[2]。例如,在《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就应该从10以内数的认识为基础,让学生先总结数字的概念,然后体会感受100以内数的增加和减少,找寻其中的规律,这样的教学设计下,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能够有道的理解知识内容,并形成探究性的数学逻辑推理思维,会有学习能力的建立。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引导的设计要注重数学知识的规律和关联性,以递进引导为主,保证学生在其中可以有思维的投入。
三、强化教学指导提升学习的正确性
自主探究式学习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一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认识容易出现错误,这样会降低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教学指导,从学生自主学习具体情况为出发,做针对性地指导帮助,以保证知识学习的正确性[3]。在方法上需要落实精准教学,通过信息技术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做出分析,然后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进行精准的指导,保证知识理解的完善。例如,在《面积》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带到电子教室中,然后让学生将自主探究式学习的成果进行表达,并组织题目练习,根据计算机的反馈分析学情,对于理解上的错误和计算问题做出具体的指正,这样一定程度强化的教学效果,也能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做反思思考。
四、完善共生课堂促进学习的习惯性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重点工作,而自主探究式学习是培养习惯的重点内容。对于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要从真实地感受上出发,只有学生喜欢数学学习才能养成习惯。对于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需要完善共生课堂的构建,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并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有真实地体会和认识,这样随着知识的学习,自主探究式学习的习惯也就能够养成。
结论:总而言之,小学阶段自主探究式学习的组织能够让学生从中正确的认识数学这门学科有抽象思维的建立,从中总结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有思维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升,极大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和学习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做好阶段设计和引导,保证学习过程的有序性和可行性,并在评价上多做鼓励和指导,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逐渐完善自身的数学学习认识和方法,保证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国水.基于自主探究模式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究[J].名师在线,2020(13):17-18.
[2]赵小萍.小学数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J].中国农村教育,2020(12):78-79.
[3]刘文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的创新探究[J].中国新通信,2020,22(07):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