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乡村地区的办学模式主要为乡村小规模学校,在乡村振兴推进的过程中,小规模学校的外部管理在管理模式、价值取向、权力监督等方面存在缺陷。同时,由于内外部发展环境的多样与复杂,乡村小规模学校形成了撤并、捆绑、联盟发展等多种发展模式,以上模式的不足为创新模式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因此,研究综合了乡村小规模学校管理与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在加强服务型管理、树立均衡发展观念、推动模式创新等方面进行完善。
关键词:乡村小规模学校;学校外部管理;乡村学校发展模式
一、研究背景
为了保障教育的平等性与公平性,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2012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在该文件的指导下,乡村地区保留了众多乡村小规模学校,但乡村小规模学校在运行和发展中存在诸多管理、资金、留任教师等多方面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国家也从多方面颁布了诸多支持政策。2018年9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出台使乡村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乡村教育振兴是乡村发展的重要部分,乡村发展需要乡村教育的智力支撑和人才基础,是城乡均衡发展中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乡村小规模学校是乡村义务教育的关键教育场所,分析乡村小规模学校的管理与发展现状,对其外部管理困境和发展模式进行探究,对推动乡村振兴有效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二、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外部管理
(一)乡村小规模学校外部管理困境
乡村小规模学校在乡村教育和管理体系中处于特殊位置,其外部管理主体与其他乡村学校不同,乡镇中心校和县级教育管理部门等对乡村小规模学校起着指导的作用,规定着乡村小规模学校的诸多事务。在乡镇中心校和县级教育管理部门的管理过程中,在其管理模式、价值取向和权力监督等方面逐渐显露出来。
1.管理模式
随着教育管理权限逐渐下放,县级教育管理部门将部分权力下放到乡镇中心校,“以县为主”的管理模式向乡镇中心校和县级教育管理部门联合管理转变。2018年5月,《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颁布使乡镇中心校一体化管理成为管理乡村小规模学校主要管理模式。该文件将教师教学、经费、校长任命等方面管理权集中于乡镇中心校,这使得乡镇中心校具有了管理和办学两种身份。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县级教育管理部门对分散布局学校管理的矛盾,但也不能忽视其对自身资源偏袒,将乡村小规模学校附属于自身下级,对其实施等级管理,造成乡村小规模学校同级性资源短缺,阻碍其发展。
2.价值取向
管理观念和管理价值取向决定着管理方式,对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外部管理观念受乡镇化的影响。相比选择城市定居,村民更愿意定居在乡镇,这推动了乡镇化的进程。此时,教育资源也向乡镇偏移,教育管理部门采取优先发展人口密集地区教育事业的原则,对其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这导致由上而下形成了维持乡村小规模生存的管理价值取向,这对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种“弱化”。
3.权力监督
乡村小规模学校的管理模式与管理价值取向对其发展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其中,人治色彩浓厚,缺乏对管理权力的监督更加剧了这样的局面。由于乡镇中心校拥有对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大部分管理权,在教师聘用、校长任命等方面容易被人情关系左右,并且为了推动发展乡镇中心校,优先将优质资源揽入本校,这些都导致了乡村小规模学校受到不同程度排挤,使其在无法治、无监督的环境下无法发展。
(二)外部管理困境分析
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外部管理困境,根源上是乡镇化背景下等级权力博弈的结果。乡镇主导农村为辅的形式致使乡村学校非均衡发展。
同时,乡镇中心近乎全方面的控制让乡村小规模学校陷入封闭系统,与外界交流较少,自我发展能力较弱。
其次,将行政管理系统嵌入教育管理中,在一定程度上引入了效率观念。在实际管理中,效率逻辑挤压了教育体系的正常运行,导致学校管理趋于效率、追求利益,优先发展中心学校、着力提升入学率与毕业率,造成本末倒置的情形。
再次,乡村地区固有的社会意识形态根深蒂固,村际关系紧密,人情关系浓厚,使得传统文化观念对法治形成一股强有力的反弹力量。用权压法,人治高于法治,使乡村小规模学校在现代化规范管理的道路上停滞不前。
三、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模式
在国内外乡村小规模学校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具有特色的存在形态。
撤点并校是我国乡村学校改革常见的一种模式,其实施过程是将小规模学校消除来整合乡镇教育资源,采取优而用的思路。撤并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扩大学校规模,解决小规模学校因为规模小而导致教育资源稀缺的问题,但又增加了学生上学的距离问题和安全问题。
捆绑发展模式是将乡村薄弱的小规模学校与城镇学校相连的形式,以强代弱、进行帮扶,目的是为了缩小城乡学校差距,推动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但在模式实施过程,对施助学校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
联盟发展模式是各个乡村小规模学校组成互相帮扶的形式,以独立、互助、互补为原则,克服自身的缺陷,突破发展瓶颈,创新教学管理方式。这种模式既不会违背“就近入学”原则,也避免了对帮扶责任学校造成不必要的负担和损失,是目前我国乡村小规模学校适合采用的一种发展模式。
四、乡村小规模学校管理与发展模式的突破方向
根据我国乡村小规模学校外部管理困境与发展模式的不足,可从多个方面对其管理与发展模式进行分析与突破,主要体现在管理、观念与模式上。
首先,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受科层化管理的束缚,形式主义严重。除弊存优的做法是减轻乡镇中心校对乡村小规模学校管理的行政化色彩,打造以小规模学校为本位,使中心校角色转型为辅助者的精细化服务型管理。其次,打破乡村小规模学校维持生存的传统观念是推动其发展的关键,树立学校均衡发展理念,立足于乡村小规模学校育人的原则,公平分配小规模学校与中心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逐渐扭转乡村小规模学校的不利地位。再次,小规模学校需解决教育资源短缺和学校结构功能不足等困境,在倾斜政策补给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创新自身的发展模式。从学制模式、课程设计、教师聘任方式入手,带动学校结构功能转变。
综上所述,从宏观视角对乡村小规模学校的管理与发展模式进行初步分析,针对其发展现状及困境,可找到转变不利地位的突破口,对各方面详细的剖析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邢星.乡村小规模学校可以办成中国未来教育的样板吗?[J].人民教育,2018(21):73-76.
[2]袁媛,杨卫安.学制创新与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兼谈幼小衔接的新路径[J].教育科学研究,2019(11):11-15.
[3]王吉康,吉标.新时代农村小规模学校外部管理的困境与突破[J].教育科学研究,2019(11):5-10+15.
[4]金志峰,庞丽娟,杨小敏.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现实问题与路径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5):5-12.
[5]秦玉友.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困境与破解思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0 (0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