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做好学困生问题的转化,是德育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迫切和艰巨任务,也是提高中学班级管理质量的有效举措,相较于其他群体,学困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本文分析了中学学困生的特点,探讨中学德育管理工作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关键词:中学德育管理;学困生;特点;转化
在中学校园中,“学困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他们或是成绩不佳,或是存在叛逆心理,学困生的成因复杂,做好学困生的转化,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迫切与艰巨任务,在学困生的转化上,要充分发挥出德育教育的作用,这是“立德树人”的客观要求。
一、中学学困生的特点分析
学困生成绩不太理想、学习习惯不好、学习缺乏自觉性,在行为方面,他们心理承受力差、容易受到挫折、缺乏韧性,还有部分学困生个性张扬,过分追求自我,自制力差,法制观念淡薄,缺乏团队精神与集体责任感。学困生还存在自卑心理,由于他们学习成绩差,很少得到同学、教师的肯定,在长时间的积累下,慢慢形成了自卑心理,与此同时,他们的自尊心强、思想活跃、个性灵活,自卑、自信交织,处于矛盾状态。作为德育教育工作者,要充分了解学困生的成因与特点,通过有效的方式来进行转化。
二、中学德育管理工作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一)平等对待所有学生
班级中的学生,成绩有好有坏,这是必然现象,作为教师,在对待学生时,必须要做到一视同仁,不能以品德、成绩来对学困生另眼相看,在处理各项管理事宜时,要做到公正、公平,不能对学困生持歧视态度。其实,即便是学困生,只要他们能够端正态度,也能够成为中等生,甚至优等生,教师要积极向上的对待学生,让学困生充分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认识到成绩并非判断自身能力的唯一标准。学困生的转化也需要发挥出合力,将班主任、任科教师、学校管理者纳入其中,在学习和生活上,予以学困生更多的关爱,了解学困生的心理变化、性格特征、家庭背景、情绪起伏等,敏锐捕捉到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反常行为,帮助他们迅速融入集体生活,提高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意识。
(二)注重与学困生的情感交流
真正的教育,必须要做到尊重每一个人,针对中学生的年龄和性格特征,如果强制要求他们遵守规则,改掉坏习惯,不仅无法达到理想的教育成效,反而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增加教育难度。如,在学生犯错时,如果不讲究方法,直接责骂,指出学生的错误原因,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回旋余地,不管教师怎样训斥,学生也听不进去,在心理上,也会出现抗拒情绪。
要真正的转化学困生,那么在师生之间,必须要做到相互尊重、理解,这种尊重不能单一要求学生,教师也要予以学生更多的尊重,缩小师生距离,消除学困生的抵触心理,让他们以乐观、积极的态度来对待学习。对于学困生,不能揭他们的短处,动辄向家长反映问题,要多看待学困生的优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此来引起学困生的共鸣。在这种模式下,让班级成为一个温暖的家庭,师生之间亲密无间,后进生也能够逐步取得进步,进一步带动中等生的进步,让全体学生都能找到学习的感觉,当然,学困生的转化涉及面广、内容复杂、工作量大,只要教师予以更多的关心和耐心,就一定可以做好这一工作。
(三)挖掘学困生的闪光点
在学困生的身上,也有种种优点,在德育教育上,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点滴进步,予以他们肯定和鼓励,让他们产生成就感。每一个个体,都有被肯定、认可的需求,中学生也是这样,他们在意同学的评论、家长的看法、教师的认可,在处理问题时,要将表扬、批评区别对待,表扬学生时,要公开、点名,批评时,尽量私下沟通,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也可以更好的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与学生构建出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举办多元化的特长竞赛、技能活动,让学困生能够将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展现出来,感受自信、上进的力量。当然,对于学困生,也不能一味宽容,要予以他们严格的要求,坚持原则,在处理问题时,讲道理,不偏私,该处理时就要及时处理,但是在处理完后,要及时善后,让学困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能够心悦诚服。
(四)发挥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
教师的思想、行为、举止等,都会对学生的情操产生直接影响,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放诸四海皆准的真理,作为教师,要用和蔼谦逊、大公无私、团结合作、诚实守信的品质来感染学生。做到孔子要求的“温良恭俭让”,在如今的中学班集体中,多数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而这种个性若是太过突出,会引起负面效应。在德育教育中,应当采取有效的方法来平衡好学生的个性,在这一方面,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其他教学模式所无法替代的,能够让学生形成特有的道德、价值判断,让他们受益终身。除此之外,要给予学困生更多的锻炼机会,尽管他们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只要教师真正与他们成为朋友,师生之间就会产生极大的结合力。
三、结语
学困生的形成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困生的转化也不是在朝夕可以完成,在德育教育上,要充分认识到学困生转化的重要性,用先进、机智的教育理念,以赏识和尊重唤起学困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不放弃每一名学困生,用心与他们交流,为学困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莉,甘兴军. 初中生厌学成因及对策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 2018(17)
[2]张丽欣. 过程视角下初中生未来取向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4(12)
[3]徐世东. 缩短与学困生的心灵距离——学困生成因浅析及转化对策[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