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丑与是非的较量——美育之于德育班级管理

发表时间:2020/7/1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7期   作者:刘箫
[导读] 在大众甚至众多教育者的心目中,德育是树人的基础
        【摘要】
        在大众甚至众多教育者的心目中,德育是树人的基础,是育人的先行,而美育却是培养“完人”锦上添花的阳春白雪。实则不然,美育意识和美育实践自古有之,西周便有“制礼作乐”,春秋“六艺”更是奠定了中国教育系统的基础。那究竟何为美育,而美育之于德育又有着怎样特殊的意义呢?
        【关键词】
        立德树人 美育 德育
       
        古语有云:“立德齐古今,资仁一毁誉。”立德树人自古以来就是家族传承的训言,亦是历代师者立身于世的宝典,更是扎根于每一个华夏儿女心中的信条。立德方能树人,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责任担当,是父辈对子孙的言传身教,是社会风气对每个公民潜移默化的滋养。树人必先立其德,品德是支撑生命的灵魂,德行是才能得以彰显的先决,道德是被社会接纳的准则。
        立德树人自古传承,囊括了众多层面,积累了丰富的内涵。时至今日,在科技高速发展和知识爆炸,时势瞬息万变的时代,立德树人有了新的定义。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在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基础之上创新地提出了立德树人重要理论。[ 习近平立德树人重要理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所谓"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德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 翟江.创新德育课程 完善学生人格[J].辽宁教育,2020(06):15-17.]
        在大众甚至众多教育者的心目中,德育是树人的基础,是育人的先行,而美育却是培养“完人”锦上添花的阳春白雪。实则不然,美育意识和美育实践自古有之,西周便有“制礼作乐”,春秋“六艺”更是奠定了中国教育系统的基础。那究竟何为美育,而美育之于德育又有着怎样特殊的意义呢?那就先来讲讲作为一名美术班主任与孩子们的一场“美丽邂逅”吧。
        当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踏入六(1)班的门口,那离讲台中心仅有三五步的路途却带给我周游世界之感。而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条路远远比周游世界还要辛苦、还要精彩。站在这里的一瞬间一种思绪奔涌而来,看着一张张稚嫩的脸庞我不禁扪心自问“我这样一位美术教师真的是他们期待已久的班主任吗?”
        教室里安静极了,似乎只剩下焦躁的风扇和我急促的呼吸在发出不安的声响。环视四周,我的目光停留在一个小姑娘的脖子上。九月的珠海依然艳阳高照,热的让人透不过气来,而她高高竖起的衣领和这样的节气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似乎想要隐藏什么。天啊,这是怎样“丑陋”的一道伤疤啊!这道伤疤像蠕虫般歪歪扭扭得蜿蜒在她美丽的脖子上,那样刺眼、那样“丑陋”。多年的美术学习使我对“美与丑”有着极强的捕捉能力,而同样敏感的她也发现了我无理的眼神。她又往上拉了拉那本已很高的衣领,我突然意识到在她的内心里隐藏着一个多么自卑的世界啊!
        我并没有移开自己的眼神,而是紧紧的盯着她的眼睛,她甚至不敢与我对视,抓着衣领的右手也攥得更紧了。“我想先认识一下你,因为你的美丽吸引了我!”当我对她说出了这句话班级里开始有了悉悉索索的声音,似乎对这位新班主任的审美能力产生了质疑。“我叫……”她怯生生得介绍着自己。“能跟我讲讲你脖子上那条美丽的伤疤吗?”她震惊了,用疑惑的眼神看着我,我只是微笑着点了点头。“那是我三岁的时候……”“谢谢你,你真棒!看来老师没有错看你,你确实很美丽!你经历了我们未曾经历的苦难,你承受过我们承受不了的疼痛,你有着我们没有的坚强!你真美丽!你的这道伤疤正是你美丽灵魂的印记!”此时雷鸣般的掌声和羡慕的眼光一齐投向了这位美丽的女孩,她挺了挺胸膛微微扬了扬头,脸上洋溢的自信使她更加美丽了。


        “有谁认识上一届这个班级的学生?”孩子们用崇拜的口吻一一道来。据我所知上一届的六(1)班有着一群多才多艺的孩子,她们有的是文艺舞台上的佼佼者,有的是运动场上的领头羊,更不乏各项学科竞赛的优胜者。“你们觉得他们优秀吗?美丽吗?”当然,所有孩子的答案都是肯定的,我相信即使同样的问题给所有教过那届毕业班的老师们答案也一定是肯定的。“那么请你们低头看看他们留给你们的桌椅再回答老师的问题。”看着满是黑色记号笔留言的桌面,孩子们开始重新思考美与丑的概念。
        这便是我第一次做班主任的第一节课,没有华丽的开场,没有严厉的说教,也没有殷切的期盼。俗语有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相信“美与丑”的衡量标准远比“是与非”来得更加震撼心灵些。因为是非观念来自于法律、纪律,它总是与强制性的外力同行。而美丑的评判标准则来自于内心的道德观念,它是自觉、自发的自我约束,有着比“是与非”更广阔的内涵、更深远的意义。在班级建设和管理中我们与其粗暴得为其行为捆绑是非的枷锁还不如在美与丑的世界中让他们营造最美的自己、最美的团体、最美的校园。
一、美育为立德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内涵和评判标准。
        在同一政治体制与生活环境中,美育与德育往往拥有共同的价值标准。那么何为美?一切美好的事物、思想、现象。何为德?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德是美好的,而美好何尝不是一种品德。美与德从来都是无法分割的。从美的角度去理解德的教育,将美的标准融入德的评判。美的概念引入德的教育,使德育摆脱“是非”的禁锢让德育学习成为主动习得美德的过程,主动构建美德体系并内化的过程。
二、美育培养更加健全和独立的人格,成为道德强有力的支撑。
        美,作为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直存在的,而美育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发现美的眼睛,养成审美习惯,感受美,体验美,享受美。如此一来无论是学校活动还是家庭生活亦或是社会实践,四处都有美的身影,时时都能体会美的感受。眼里和心中有美的人即便在夏日热浪中大汗淋漓依然会发现汗珠的晶莹剔透。这种被自身发现并放大的美是逆境中的一丝希望,是黑暗中的一抹光亮,是夏日里的一缕清凉。拥有它的人内心是强大的,拥有它的人是对生活眷恋的。当审美成为学生的追求,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会坚守道德的底线。
三、美育创造性的特征使德育更加灵活变通。
        创造美是美育的重要目标,创造性是不可或缺的美学素养。创造与创新能力不仅仅是时代的需求,也不局限于美育的教学,它是历史长河以及未来开拓的必备精神,是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重要的方法与能力。这种能力与方法的迁移让看似固化的德育知识与多学科结合,碰撞出更多的理论花火;让条框中的道德规范邂逅不同的现实背景,从而应用得更加灵活。
        随着“美育”教育理论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审美”的重要性,在班级的德育工作中“美”的概念也要被纳入其中。在审美教育中树立学生的“美丑观”,使其除了能够辨别美丑之外还要养成发现与寻找美的习惯。同时,在学习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对美的向往促使孩子们学习并效仿美丽的事物,最终把这种美内化为自身的品质,继而通过不同的外在环境将美加以表现与展示,赋予其独特的个性。这样一来,一个相互督促、相互学习的美丽班级就诞生了。而这种审美习惯会伴随他们的一生,时刻提醒自己做一个懂的审美、向往美好、创造美丽的人。这也是教育的使命,因为孩子们从学习中获得的并不是阶段性的规则,而是获益终生的“美丽法则”。
        作为一位美术教师我很荣幸成为这群孩子的班主任,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思考。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很庆幸自己是位美术教师,让我站在审美的角度审视班级管理探究德育工作。当然,“美与丑”的德育以及班级管理理念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只是我在不同角度对德育和班级管理的解读。班级管理是一门庞大的艺术,有着极为宽广的内涵。而性格各异的班主任们则是充满智慧的艺术家,用他们独到的方法与准则孕育出一批批个性十足的艺术珍品。这样一个创作过程,没有严苛的制作步骤和形式法则,只需“艺术家们”用心观察、体验、总结,在这样一个宽广的舞台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作者简介:刘箫,女,1988年8月出生,汉族,籍贯:山东,硕士研究生,小学美术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