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发表时间:2020/7/1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7期   作者:李红茹
[导读] 教育的任务在于立德树人,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也是以此为基本出发点的
        摘要:教育的任务在于立德树人,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也是以此为基本出发点的,教师要重视学生道德素质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要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初中历史     参渗   德育教育
        一、初中历史课堂中德育教育渗透的重要性
中学的德育教育是学生成长学习历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是人类发展的过程也是对过去的总结,历史教学教材对学生形成道德观和道德习惯养成有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上的教育,这也是摆在老师面前重要的课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思想和行为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道德也随着变化而变革,人们对权力金钱的追求冲击着传统美德,而且在应试教育下,更对人只重视成绩高低,都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渗透的重视程度不够。通过对历史教学,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素养,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自古以来,人民对历史中的德育教育功能做了大量探讨分析,在教育学生方面有着特殊的条件。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要坚持以培养学生为出发点,重视从各种方面利用历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掌握做人的道理。
二、、运用史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人文情怀
心理学相关研究显示,学生的想象思维、记忆能力等都与情感受到的刺激有关。因此,在历史教学活动中,特别是讲授历史事件、人物传记时,教师要善于挖掘史料,并充分利用史料,以此增强课堂的感染力,引导学生去学习更多的东西,同时适时渗透情感教育,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样,教师不必刻意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反而更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如在讲授“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历史以及为世界发展作出的贡献,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在学习历史时,要不断地探索史料,在史料里寻找历史的真相,结合史料获得结论。其间,教师要运用合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真正了解历史。一些历史记载也并不是完全正确的,不能盲目地相信,学生要结合问题进行研究。教师要教导学生对史料进行阅读和探究,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有机渗透情感教育。如在“侵略与反抗”一课学习中,让学生结合鸦片战争发生的有关史料,了解毒品对国家、对人民的危害,使当代初中生树立远离毒品、远离不健康生活的理念。
三、在历史教学中,开展热爱祖国的道德教育。
在开展历史教学中,我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开展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让爱国主义渗透到每一位初中生的心中。什么是爱国主义呢?伟大革命导师列宁同志这样说过:“爱国主义是长期为伟大的祖国培养的丰富感情。”。我在历史教学中,抓着中国历史一些重大发明创造,历史上出现的伟大成就,让广大学生认真学习了解。在这些具体的历史事实中,培养了大多数初中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例如,古代李兵和他的儿子在四川都江堰建造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两千多年过去了,至今都江堰水利仍然发挥了它巨大的灌溉能力,两千多年来,为天府之国农业的发展,立下了赫赫不朽的功业。都江堰伟大水利工程的历史学习,让广大初中学生感受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勤劳伟大,没有古代中国人民的勤劳,发明,也就没有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在这里,要说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印刷,指南针,火药),“四大发明”早于西方人的发明。正是由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才推动了世界文明史的进步。通过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历史学习,让广大初中学生深切在感受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古老的文明。通过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学习、了解,進一步加深了广大学生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崇敬,对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因此,在中国历史教学中开展了生动的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五、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道德水平。
好的教学方法既要结合多种教学形式的优点,又要有各种方法的融合,就像发现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除了转变自身传统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外,还应重视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合理运用教学方法,通过生动的讲课方式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如在讲述商朝历史时,教师可以结合有关《封神榜》的故事,这样学生更易于接受,并且更加感兴趣,听课效率也更高;还可以让学生讲述相关的历史故事,这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拓宽他们的视野。在新课程三维目标中,除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外,教师还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在传统教学中,由于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知识的掌握程度常被视为是否实现教学目标的标尺,而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往往被忽視。历史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纵深性和延展性,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学生不仅更易于接受,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充分利用乡土历史教学资源进行德育教育
乡土历史教学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乡土历史包括乡土地理、传统文化、风俗习惯、人们口耳相传的故事、对某段历史有切身体会的老人等,这些往往能够给历史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德育教育效果。加里宁说:“爱国主义教育是时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家乡是看得见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此话很有道理。乡土教学是对学生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具体生动的教材。学生对乡土历史有一种亲切感,人们对自己家乡的山水草木,人文景观,历史发展,社会变革等都有着熟悉的感觉。近在本乡本土的许多历史文物遗址可供学生参观、考察,有些史实还可供学生调查访问,从中得到一些感性知识,培养学生的情操。如在讲1950年抗美援朝歷史事件时,我就带学生去了我们乡的一个屯(融安县沙子乡石岩屯,现今是柳州市美丽乡村之一)这里有抗美援朝时期留下标语和毛泽东语录,还有参加过抗美援朝的残疾老军人,我们一边看标语一边听老人讲叙抗美援朝的革命故事,一路上学生唏嘘不已,学生更能感受到当时当地的历史,体会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一种思想情感自然而然会在学生心中潜滋暗长,这种润物无声的情感培养是空洞说教无法替代的。
参考文献:
[1]张一平主编《历史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
[2]毛礼锐主编《中国教育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
[3]刘军著《历史教学新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