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习俗以及精神的整合,是历经岁月磨砺之后孕育出的反映民族特质以及精神风貌的本土特质文化,兼容并蓄,和而不同。基于世界多元文化相互碰撞和消费文化“夺人眼球”的时代背景,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无论是出于对历史的尊重,亦或是对未来的负责,都应不断继承、弘扬本土传统文化。作为后浪的我们,理应肩负起这份时代的重担,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时代进步的诉求,创造性的为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增补新的时代内容,旨在与时俱进,永葆中国传统文化的青春与活力。
关键词:小学英语 课堂教学 传统文化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英语教师,为了更好的在课堂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以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需做到以下几大方面:
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科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传统文化在学生群体中的潜移暗化,使之早早扎根于学生心中,带领学生逐步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为了实现这种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认知中华传统节日,譬如中秋节或国庆节时,我会教学生学习英文表达:中秋节(Mid-autumn Festival),国庆节( National Day)等,基于学习大环境下,让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或完成一些小任务,如让学生在感恩节时写一封小感谢信或一张感谢卡给自己要感谢的人。这些都无形中让学生懂得了互相关爱及认识到了不同节日所代表的不同意义,让学生学会心中有爱并心存感恩之心。
二、以身立教,以身作则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育即是引领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在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面对学生,教师需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知晓知为先,行为重,保持终身学习意识,不断提高自我文化素养,重视传统文化的累积,以身作则,以教师优秀的人格魅力去打动学生,用自身美好的思想和行为去引领学生,发挥好学生的榜样效用。诸如,教师在要求学生书写端正的过程中,自身必须要以身作则,中文、英语的书写美观、大方,从而让学生能进行模仿和学习。
除了文字的书写,谚语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拥有一席之地,是先哲们智慧的凝练,以此为出发点,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英文谚语的传授亦成为我的一项课堂任务,引领学生实现中西方文化的串联,从而更加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以及对本土传统文化的深切认同。
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最好的方式是亲身体验,只有让学生群体在传统文化中得到愉悦和成长,传统文化才能真正进入他们的精神与心灵世界。以此,为强化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意识,作为教师要在认识到传统文化重要性的基础上,从点滴小事做起,率先垂范,给予学生以无形的影响与熏陶,引领学生步入传统文化的殿堂,让学生在掌握英语的同时学习更多的中华文化。
三、与时俱进,以人为本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须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即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须要体现进取性、时代性、开放性和创新性。
1.进取性: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关心时事,如在教授PEP3Unit 6 Meet my family!时,我通过让学生认识男女职业的不同称呼的改变,如男警察(police)和女警察(policewoman)、男服务员(waiter)和女服务员(waitress)等彰显了男女平等观念,让学生学会用进取的眼光看待文化。
2.开放性:课堂渗透中国传统文化需兼顾开放性原则,即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了解中国伟大的文化遗产,如在教授5A UNIT8 Culture time时,我使用任务型教学法,让学生分三个小组让学生回去自行查阅中西节日的英文表达及大致内容,即分成中国节日、西方节日、中西方共同节日。这项任务的提出,让学生对节日的了解兴致大涨。在小组汇报时,他们能基本上分清中西方节日的表达法以及能认识到当今中国人民“重西轻中”节日的不良现象,他们亦自行提出以后将会更加注重中国文化节日,如重阳节、中秋节等,努力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小使者。
3.创新性:课堂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具有创新性,一味的口述只能让学生趋于表面涵义而领略不到真情实感。在讲授节假日时,如母亲节、父亲节或者感恩节时,我让学生制作亲情优惠券,并写上“免费拥抱”“爱的早餐"等向家人表达爱意的优惠券,并写上有效期及使用次数。这些活动不但让学生懂得了如何向他们传递爱意,亦加强了关爱家人、朋友的个性培养,让学生懂得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亦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四、寓教于乐,突出特色
在每个单元里,教师需在课堂讲解前动员学生自主去学习、制作。在自主的学习下,学生才能更有兴趣的去接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讲解食物时,我让学生联合不同的节日,学习不同食物的英文,并让学生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如外国人喜欢吃hamburger,noodles,cake,而中国人喜欢吃rice, porridge等。在此基础上,还让学生了解中国南北方的不同饮食文化,并粗略介绍中国的几大菜系,让学生对中国的饮食文化进行了解。
而在学习节日和食物的整合中,我不仅让学生懂得外国食物文化,如万圣节时吃糖果、南瓜,圣诞节时吃火鸡,而中秋节时吃月饼,端午节时吃粽子,春节时吃饺子、汤圆等。让学生能够理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饮食文化,从而增强对我国的饮食文化的自豪感。
前苏联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教育的终极目标不囿于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而在于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的根,更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根,是一块永不磨灭的“胎记”,走进传统文化,与先哲为友,与经典共行,继承、发扬优秀文化遗产,促使学生自尊自立、自健自强,升华自己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以及认同感,不断强化自己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感。
传统文化的学习需要教师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并用多种形式、丰富有趣的课堂教学进行渗透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吸收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更加努力、认真去学习英语,加快中国文化与时代融合、与世界接轨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