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道德与法治》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对学生法律常识的掌握、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增强都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有效融入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为了可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可以全面地提升小学生的道德素养,那么在《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教师就要抓住教学机会合理地融入习惯养成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生活习惯。本文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道德素养;习惯养成教育;道德与法治
小学阶段是学学生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因此,教师就要抓住这一关键时机。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合理地融入习惯养成教育,要结合学生的发展现状与实际需求,引导学生进行不断地探索,使其进行主动探究,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使其自觉地养成良好的习惯,增长学生的生活智慧,使得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有机的关联,使得课程学习更好地回归生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一、结合学生生活,做好课前准备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走进学生的生活,全面掌握学生目前在生活与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开展合理的教学活动。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我们爱清洁”的相关内容时,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养成爱清洁、爱干净的好习惯。在授课以前,教师要展开调查与研究,在此基础上掌握学生对清洁的认识,了解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不清洁表现,了解学生保持清洁的技能。教师要认真、细致地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而且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在此基础上了解孩子的习惯。基于此制定更加科学、明确的目标[1]。举例说明,假如学生对清洁的认识较为浅显,仅仅只是流于表面,如衣服穿着洁净等,那么教师就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领悟,即为清洁并非是他人在表面看到的,另外也会表现在许多细微之处,如指甲缝等。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要引导其独立地完成穿衣与系鞋带等活动,使其能够通过个人的努力保持外表的清洁,要引导学生对于比较细微的地方树立较强的清洁意识。
二、合理设置活动,加强课堂指导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类实践活动,例如主题活动以及游戏活动等,并且充分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与组织作用,在此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有机融合。
(一)引导学生认识好习惯
例如,在讲解“我们爱清洁”的相关内容时,教师要利用小猪皮皮等卡通形象地导入整洁的概念,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进教学情境,另外也要为学生播放“山羊请客”的视频,从而反衬出小猪皮皮的不干净、不整洁。然后,再向学生提问:“为何大家都不喜欢小猪皮皮呢?”、“你愿意与小猪皮皮交朋友嘛,为什么?”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与互动,使得学生初步了解不整洁。然后,教师设计活动:让学生照镜子,然后再用镜子照其他学生,了解个人与学生身上存在的不整洁之处,而且做出相应的整理。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准确地把握整洁的概念,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能够自觉地养成爱清洁的习惯。
(二)在活动中指导好习惯
为了有效地提高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性,那么不可以只是停留在认识、了解,而是要进行实践[2]。
例如,在为学生讲解“我们有精神”这篇课文时,教师要设计教学活动,即为学生播放《小松树》,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演唱。并且向学生播放音乐教师进行演唱的视频,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到音乐老师演唱的效果更好,更加有精神。于是,教师向学生继续提问:“请同学们思考什么是有精神呢?”、“你们能否精神地对歌曲进行演唱呢?”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与沟通,使得学生认识到“有精神地歌唱”即为声音要洪亮,而且精神要十分饱满,保持整齐划一的动作,要保持微笑,然后让学生利用此标准进行演唱,于是学生的演唱就会非常精神,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强化课外延伸,优化教育效果
对于小学生而言,良好习惯的养成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漫长的过程。因此,为了可以使其保持良好的习惯,那么就要深入挖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资源。
(一)优化设计课后延伸活动
例如,在学生学习“我不拖拉”这篇文章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设计以下活动:为学生发放一张表格,要求学生在7天的时间内对个人拖拉与不拖拉的事情进行记录。在7天以后,让学生将表格拿出来与其他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了解个人是否进步。通过此类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效地发挥对学生的激励以及督促作用,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保持良好习惯,而且教师也要充分发挥指导与提醒的作用。
(二)抓住晨会课与班会课的机会
在班级组织的班会课与晨会课上,教师要对于改掉不好习惯、养成好习惯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表扬与激励,这样可以使得学生获得成就感,得到认可、得到激励,从而继续保持良好习惯。除此以外,也能够对其他同学发挥激励的作用,使其可以努力地培养个人的好习惯。
(三)加强家校共育
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那么就要充分重视家庭教育,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价值。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家长的言谈举止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孩子,因此每位家长都要以身作则,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3]。另外,学校要和家长进行及时沟通与互动,在此基础上建立教育合力,更好地提升教育效果。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情况进行严密的观察,并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在此基础上共同培养学生的好习惯。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是有效融入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渠道。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发展情况、结合学生的习惯现状,充分利用课前、课中与课余时间,抓住教育机会合理地融入习惯养成教育,在此基础上使得学生能够在生活中进行学习、领悟,在思考中得到发展、成长,帮助学生改正不好的习惯,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有效地发挥这门课程的教育价值,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叶盈盈.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方法——以学生行为养成教育为例[J].儿童大世界:教学研究,2018(6):160-160.
[2]方峥嵘.转换教育思路潜润习惯养成——小学《道德与法治》(一下)"我的好习惯"单元教学策略探索[J].中国德育,2019,(01):P.68-70.
[3]唐玉霞.略谈道德与法治课堂复习与总结良好习惯的培养[J].求知导刊,2018,(17):51-51.
作者简介:刘海云(1978-07),女,汉族,籍贯:江西临川,当前职务:教师,当前职称:中小学一级,学历:本科,研究方向:道德与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