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发表时间:2020/7/1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7期   作者:王清卓
[导读] 随着我国大国地位的提升与综合国力的不断加强
        摘要:随着我国大国地位的提升与综合国力的不断加强,各国对于我国的关注度也随之攀升,一轮轮的汉语热使得汉语积极的对外传播和推广。汉语,作为我国的古老语种,作为我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载体,其传承年代久远,历史涵义丰蕴,汉语热在为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笔者对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进行概念阐述的基础上,探讨了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文化教学的方法,并对教学者应该具备的意识进行了强调。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文化教学

一、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
(一)语言和文化的概念
        语言,现代汉语词典中给予的定义为:“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一种工具。”语言是一个特定的系统,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等部分组成的,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是人们交流和表达的符号,人们借助语言这一载体,进行人类文明的保存和传递,是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
文化,不同的历史时期各国学者对其有不同的界定,现代学者普遍采用的定义为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给予的解释:“文化是一个复合整体,包含知识、信仰、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进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在长期的生存中所创造进而形成的产物,是一种历史现象。综合来讲,文化就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历史、地理、法律、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等,包罗万象,几乎能够涵盖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
        语言和文化是属于从属和所属的关系。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一个整体,语言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语言是了解和学习文化的工具。语言和文化二者之间具有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推动发展的关系。而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语言教学这一过程中就包含通过目的语言的运用能够成功的进行交际而所必需的文化内容。在进行跨文化教学过程中,学者者习得的是异域文化,是需要目的语这一工具。对外汉语教学不仅是一种语言教学,更是一种文化教学。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具有统一性和不可分割性。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方法
        作为一门语言教学学科,对外汉语教学从本质上决定了其必定以语言教学为主。文化教学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不能无限制的放大,最后导致喧宾夺主。长期以来,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可有可无,最近几年开始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重视,文化教学已然发展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学者关注的热点话题。由此,在实践中,如何能够更好的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教学,笔者对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对比比较法
        语言中蕴含的信息丰富多样,与语境以及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不能讲清楚语言中特有的文化背景,将不能理解语言深刻的内涵,就不能很好的理解汉语的魅力。比如,在“颜色词语”这门课程的讲解中,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寓意是不同的,就需要通过每种颜色的列举并解释其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的文化意蕴,对其加以比较。汉语初学者在首次看到这些颜色名次时,很难将其与文化内涵相联系,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就需要对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加以对比比较,加深学习者对颜色名次的理解,提升学习效果。比如,在我国红色随处可见,红色代表的是喜庆、红火、热烈等。在举办喜事儿时,人们张贴大红喜字、挂红灯笼、新娘穿红色礼服等,都在用“红”来表达喜悦之情。在股市,红色表现出的是股市大好、股票上涨;而红色在西方国家代表的就是股市跌落。这就是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表达的意思截然不同。让留学生们在汉语文化的大背景下真正的理解和领会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内涵,这在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依序排列法
        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中国人们形成了良好的秩序观念,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将序列观念融入文化教学中,正式体现汉语文化的有效方法。教学者可以在实践中循序渐进的引导学习者抓住汉语知识的关键点,并按照内在结构或者是次序依次列式在黑板上。由此,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使得学生能够渐渐地学习到语言文化知识,并根据其中关键点的次序,加深对汉语的理解和记忆,了解中国人们的思维方式。比如,中国的地区表达方式是从大到小,以“国家—省—市—县—乡—村”排列和表达。在具体的教学中,让学习者按照正确的表达次序造句,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之上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再比如,在时间的表达方面,是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将日期和时间联系起来的,比如,2020年1月10日12点20分30秒。在对这一知识点讲解之后,对学生们加以提问,要求他们以正确的顺序和形式造句,以此来加深学习者对“时间”表达的印象和理解。
(三)文化熏染法
        文化教学作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补充,带领学习者进行课内、课外文化赏析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学习者通过对中国文化的赏析或者是鉴赏,能够以更加直接的方式感受中国文化、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在利用文化熏染法进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时,主要是借助音乐、图片以及微视频等手段进行辅助,通过这些教学手段进行课内文化的展示,提升学习者对汉语以及中国文化的理解。比如,在讲授“北京天安门”时,可以通过视频或者是图片的方式对其加以展示,再对其历史故事以及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加以解释。这样不仅能够充分的调动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够让其更加直接的接受中国历史文化的熏陶。
在课外文化鉴赏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实地参观和访问,能够全方位和立体地感受到中国文化。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前去博物馆、历史人文景点、名胜古迹等。此外,也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访问的方式,了解某一地区的地域民俗文化。这些课外文化熏染方式都能够更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摆脱课堂学习的枯燥和无趣,增加文化教学的娱乐性。
三、对外汉语教师在文化教学中应具备的意识
        对外汉语教师区别于其他教学者的不同是,需要面对来自各个国家的留学生,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各种跨文化交际问题。对外汉语教师既是一名教师,又是一位跨文化交际者,要做好汉文化与其他不同文化的交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需要具有一定的意识,主要包含多元共生意识、平等对话意识。首先,多元共生意识。世界各国和地区语言多样化,同样,文化也是百花齐放,在多元共生的现实环境下,需要教师同样具备这种意识。语言也属于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传播和弘扬的载体,语言具有民族性和独特性,在教学中,需要教师能够尊重每一种文化,尊重多民族文化。多元共生意识是保证汉文化顺利传播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其次,平等对话意识。在进行汉语言中所包含的汉文化教学中,需要以平等的姿态对学生进行讲解。比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习惯说“去哪儿呢”、“吃饭了吗”等,有些国家会认为这是侵犯个人隐私。而教师应该向学生解释,在古代生活中,生活条件艰苦,人们关注更多的是最简单最基本的东西,变形成了如今的问候习惯。因此,通过这种解释,能够避免留学生认为我国文化侵犯个人隐私的想法。同时,教师应该将了解汉文化和接受汉文化区别开来,不能强迫学生接受,不能将我们的思维观念强加于别人身上。无论何时何地的跨文化交际,都应该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和相互适应的基础之上。
总结
        作为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主力军,教师要积极的探索各种教学方法推进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并在这一教学中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意识。通过运用文化教学辅助语言教学,提高我国汉语言的传播力度,扩大我国汉文化的传播范围,最终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陈晗.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研究[J].戏剧之家,2020(05):170.
[2]辛鑫.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应用探析[J].现代交际,2020(03):224+2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