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理念的逐步推进为背景,在小学阶段,科学是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意识的主要途径,其受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当前,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借助信息工具,提高科学课程的趣味性成为了教育新方向。教师应该迎合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将更多趣味性的元素融入课堂,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就信息化视野下小学科学趣味性教学策略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究。
关键词:信息化;小学科学;趣味性;教学策略
前言:在信息技术发展速度逐渐加快的背景下,也为现代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小学是学生接触系统性科学知识的开端,能对学生形成科学意识发挥启蒙作用。现代信息化教育2.0计划要求教师能将信息技术切实应用于科学教学当中,使学生能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感受学习的乐趣。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对“寓教于乐”理念进行深刻解读,并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丰富化的教学活动。
一、为学生布置趣味化预习任务
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体系当中,预习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有效的预习能使得课堂教学更加高效[1]。以信息化视野为背景,小学科学教师在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的过程中,应该使得预习环节更加有趣,使兴趣对学生形成驱使作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在互联网中查找和收集资料的预习任务,使学生能在预习环节对科学课程的内容形成基本认知。例如,教师讲解到“形形色色的材料”这个部分时,可以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在课前通过查找互联网的方式总结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有哪些,下载相关的图片,了解一些材料的制作过程,并从家里收集一些由不同材料制作成的物品,带到课堂上。这样的预习任务具有开放性,使得学生更加乐于从网络中收集资料,直观感受到材料的丰富多样。
二、以趣味化方式进行课程导入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应该运用合适的方法将课程导入进来,从而为后续开展教学活动打下基础。结合趣味化的课程要求,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向课堂中导入不同形式的元素,比如,图画、视频、动画等,使得抽象化的科学知识能够更加直观的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提高课堂导入环节的趣味性。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所讲解的内容上。例如,教师讲解到“司南的启示”这个部分时,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一段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教师截取一段野外探险或者野外生存的节目片段,让学生仔细观看,并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去到野外探险的人,手里大多会拿着一个东西?它是什么呢?指南针的产生离不开司南的启示,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本节课的内容导入到课堂当中。
三、提高课堂讲解环节的趣味性
小学阶段科学课程的内容涉及的范围较广,如果教师一味通过口述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很难使学生形成深入的理解,缺乏趣味性。针对这样的教学情况,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提高课堂讲解环节的趣味化程度,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科学知识当中的奥秘。所以,教师可以运用更加形象与生动的方式为学生展示与讲解科学知识[2]。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强化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认知。例如,教师讲解到“地表变化的奥秘”这个部分时,很多学生并不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甚至存在一些错误的认知。教师可以根据本课的内容为学生播放一节微课,专门呈现地球内部的构造,以动画模拟的方式直观展示地球上所能发生的一些地质现象,比如,火山喷发、地震等。这样的方式能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的进入到科学知识的世界当中。
四、向课后练习中融入趣味元素
课后练习能够使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上所强调的重点内容进行巩固,形成扎实的记忆。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为了更好的提高课后练习环节的质量,教师可以向其中融入一些趣味化的元素。这样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拓展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其从更加深入的角度认识到科学课程中蕴含的趣味性[3]。例如,教师讲解到“食物中的营养”这个部分时,可以让学生结合教师在课堂中讲解的内容,在课后,从互联网中查找更加细致的资料,分析不同种类中富含哪种营养,并以此为基础,尝试自己制定一份健康的“一周食谱”。带到课堂上与其他学生进行分享与交流,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在学习中得到拓展。
结论: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与现代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下,使小学科学教师得到了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思路。因此,基于教育趣味化的目标,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趣味化预习任务;以趣味化方式进行课程导入;提高课堂讲解环节的趣味性;向课后练习中融入趣味元素。通过本文对信息化视野下小学科学趣味性教学策略展开的一系列探究,希望能为提高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志芬.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J].新课程研究,2020(10):90-91.
[2]张春亮.信息化视野下小学科学趣味性教学的对策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2):132.
[3]尹梅花.形象生动、直逼科学本质,让科学更具科学味——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例谈[J].学周刊,2017(18):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