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生物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0/7/1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7期   作者:余亚梅
[导读] 学生对讲课内容的兴趣是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之一。
        学生对讲课内容的兴趣是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之一。学生有兴趣,就能始终注意着教师的讲课而不感到疲倦,并且能在听课过程中积极思维,及时消化教师所讲的内容。说到注意,用生物学的角度来讲,注意是在大脑皮层有关区域内产生了优势兴奋中心,并伴随着一些特有的外部生理变化和表情动作。当学生注意听讲时,身体略微前倾,眼睛注视着教师一举一动,其它无关的动作都停止了;当高度注意时,身体肌肉处于紧张状态,呼吸变得轻微和缓慢,甚至暂时屏息,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外部表情动作判断学生是否注意听讲。如果学生缺乏兴趣,注意力不够集中,就会时常受到各种干扰,或是感到疲倦,或是东张西望寻找兴趣点,或是自己做小动作,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好的听课效果。所以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学生的注意特征和兴趣点,以便合理地调整自己的讲课方式,使讲课真正与学生的兴趣点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听课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讲课内容的兴趣。
        生物学科是一门与实践紧密相联系的学科,它提倡启发式教育,重视智力培养,特别是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初中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少年期;爱问爱动,好奇心强,可以说具有“好动手,好发问,好看图”的特点,针对这些,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引人入胜的实验,开展一系列生动活泼的课外兴趣小组,出几道耐入寻味的智力试题,讲讲动听感人的生物学发展史等等,都能使生物课上得生动有趣。比如初一学生新学期刚接触到生物学这门学科,并不知道什么是生物,什么是非生物。教师可以采用追索式提问方法,让学生运用小学自然课所学知识来说明:河里的鱼、鹅是生物,石子、石凳是非生物,老师追问为什么,生回答因为鱼、鹅会动,石子、石凳不会动,教师继续追问那么你们看见的拖拉机也应是生物了,而瓦房上长的青苔不会动但它却是生物,为什么呢?生答因为鱼、鹅会不断生长,青苔也会不断生长,所以它们是生物,石子、石凳、拖拉机不会生长,所以它们不是生物,而是非生物。由此,老师总结出在自然界中,凡具有生长、发育、繁殖等能力的物体是生物,相反则是非生物。老师通过不断的反问、追问,挑出其生回答不周全之处,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其思考问题的能力。
        又比如在上初二生物“遗传的基因一自由组合规律”这一节课时,采用引趣式的导入方法引入一段幽默话语:大文豪肖伯纳才华横溢,但人长得瘦,谈不上英俊、潇洒。

有位漂亮的电影演员,非常爱慕肖伯纳的才华,并以书信方式向他求婚,其中写道:“亲爱的肖伯纳先生,如果我们能结为夫妇,生下来的孩子会像你那样聪明,像我这样漂亮,那我们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肖伯纳回信道:“尊敬的女士,这万万不能,万一孩子像我这样丑,像你那样笨,那我们不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吗”学生大笑,这段话却耐人寻味,给学生以很大启发,为基因自由组合规律教学奏呜了序曲。
        在教学教程中,还可以运用许多的生活事例如:苹果为什么会由青、硬、酸变得红、脆、甜?现在的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会那么长?地球上最初有生命吗?你知道最初的生命是什么,是怎样出现的吗?儿女的相貌为什么会与父母相似?人体的血液为什么是红色的等等,这些都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注意和兴趣,都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
        在设置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探索问题的答案,适当扩大知识面,开阔眼界,积极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又比如在上初一生物“蕨类植物"这一节时,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让学生到野外亲自去采冬蕨,采集回来以后,通过让学生观察蕨的生长环境、生态特征和用尺子量量它的长度来进一步说明蕨类植物的特征,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其综合能力。
        当然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还需教师有深厚的功底,教师必须对自己所传授的知识的学科专业知识有深入的了解,能正确、全面地驾驭教材,对每堂课的内容应了如指掌,讲起来得心应手,只事这样才能更好地唤起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使学生在这种生动活泼、兴趣盎然的状态中学习,更能培养起学生的创新精神。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