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教育家卡特金曾说过:“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人说“兴趣是天才”“兴趣是智慧之母”。从日常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课堂上就能做到聚精会神,思维活动与教师思维同步共振,高质高效地获取新知识。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激趣,使学生产生炽热追求学习和获取知识的欲望。作为数学教师如何结合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下面谈谈自己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做法:
一、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在课堂上能否学到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是否新颖、灵活、有吸引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教学的趣味化、多样化,可以采用做游戏、讲故事、猜谜语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这一课,在学习新知前,出示谜语“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声哒哒似战鼓,提醒人们争朝夕。”(打一物品)学生稍作思考猜出谜底,师趁机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来和钟表兄弟们交朋友”。又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采用故事导入:“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忍,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大一会,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孙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八戒听了不高兴了,叫喊到:‘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六分之一,也得给我五分之一。’悟空乐了,赶紧切了五分之一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着肚皮说:‘我真傻,为什么比先前分得的还少呢?’大家听了哈哈大笑,而八戒却还是莫名其妙。”像这样,用谜语、故事引入课题,就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了起来,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唤醒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引导着。整个课堂教学紧凑,过渡自然,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教学效果好。
二、巧设问题激活思维,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当一个人感到需要弄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时候,他就把自己的思维发动起来了。思维因问题而发动,因问题而深入,并以问题的最终解决为目的。所以,教师如果在课堂中能够巧设问题,给学生充分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思维的火花就能被点燃,学习兴趣就会高涨,学习效果会更好。
例如:教学《时分的认识》这一课时,学习新课前利用多媒体演示“乌龟赛跑”的故事:小乌龟在圆形钟面的跑道上不紧不慢地爬了一大格(1时),小白兔沿着钟面的跑道马不停蹄地跑了一整圈(60分),可裁判最后判定:乌龟和兔子跑得一样快。同学们面面相觑,这个判定让他们费解了:明明兔子跑得快多了,为何比赛结果却是不分胜负呢?就在学生疑惑不解时,教师适时导入新课“这是怎么回事呢?学习了这节课,我们就会解开这个谜”。这样,学生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时分的认识”之中,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例如:在学习了长、正方体的体积后,给学生出这样一道题:“把一块石头放入一个盛有部分水的长方体的容器中(石头完全浸入水中),这时水面会上升,为什么呢?”学生会立即答道“石头有一定的体积”这是实时抛出问题“怎样求石头体积呢?”“上升水的体积就是石头的体积”。学生利用水面上升的高度和长方体的长、宽就能很快求出石头的体积。在解决这个问题后,继续引导学生深入到实际生活的问题中进行探索:“你还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类似这样问题吗?”学生很快说出了在日常生活中求一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如苹果、梨等问题,这时马上给出一定的已知条件,?让学生求出苹果的体积、梨的体积等。就这样,学生在老师设疑中一步步获取新知,而且思维活跃,学习兴趣高涨,教学效果也非常明显。
三、创设动手操作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践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手脑结合,养成注重实践的良好习惯,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我常常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让学生在第二课堂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动手操作完成一些题目,这样不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教《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多少的应用题》时,我让同桌合作起来摆图形。要求第一行摆8个正方形,第二行摆5个三角形。在学生动手摆图形之前先告诉他们摆的时候要从左边摆起,并且把正方形和三角形一一对应。等同桌互相协作摆好后,再让他们观察:“哪一行摆得个数多?再看看那些正方形和三角形的个数同样多?然后用手指画一画,同桌互相检查一下,看看画得对不对?再画出正方形比三角形多的部分。”接着问:“同样多的有几个?正方形比三角形多几个?”再启发学生想:正方形比三角形多,正方形可以看成是由哪部分组成的?多的部分是几个正方形?从而使学生直观地看出正方形多、三角形少,正方形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三角形同样多的部分,一部分是比三角形少的部分),从而体会到多的数能分成两部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后,我有意带领学生到操场上让他们画一个半径1米的圆。有的学生说全班人围一个圈儿,沿这个圈画一个圆;有的同学说找一个大圆规画……这时,一个同学说“这些方法不可取,全班同学围成圆画出来的圆不规则,半径还不一定是1米;用圆规画,没有这么大的圆规”。这时,我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车轮都是圆形的,车轴都在圆心上?”“为什么拴在绳上的羊吃草的最大范围是一个圆?”等等生活中的问题,学生马上想到确定圆心、用1米长的绳子来画圆。经过这样训练,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生活有多么的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爱数学”。
四、利用多种评价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用鼓励性的语言给予肯定和表扬,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课堂上时时感受得到老师的关注。客观、鼓励性的评价语言,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学习活动,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如:当学生回答正确问题时,可以为学生竖小拇指表示赞扬,也可以说“你真棒!”“你好厉害!”。当学生对回答的问题分析到位,讲述详细时可以这样评价“在这个问题上,你可以当老师了!”“你分析问题这么透彻,老师佩服你!”当学生回答正确一道较难的思考题时,可以说“这么难的问题你能回答得很完整,真是了不起!”“你是爱动脑筋的孩子,这么难的题你都能解决!”当学生说出和其他同学不一样观点、看法时,这样评价“你的想法很有创意,看来你是认真思考了。”“你是一个肯动脑筋思考问题的孩子,你的想法真有创意!”“通过你的发言,老师觉得你不仅听讲认真,而且积极动脑思考,你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当学生问题回答不全面时,可以这样鼓励“你虽然说的不全面,但你能大胆发言就是好样的!”“老师相信你在后半节课有更出色的表现!”当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及时说“你很勇敢,说错不要紧,关键是敢于发表个人见解。”“虽然这个问题回答错了,但老师和同学们都很佩服你的勇气,继续努力!”“这个问题回答错了,你可要仔细听其他同学的回答哦!”当学生不积极回答问题时,给他们鼓励“我从你的眼中看出,你的心中一定是有了答案或与其他同学不一样的看法,说给大家听听”“谁能像××同学这样,把你的方法讲给大家听?”对学习较吃力学生经常说:“老师相信你经过努力一定能行!”“最近你的进步可真大,老师为你感到高兴!”“其实你每天都在进步,老师相信你,对自己要充满信心哦!”……这样具有激励性或导向性的评价,让学生感到老师对他们关心的同时,给他们学习信心和自信,他们心中也就充满了希望,从而逐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有了“兴趣”这位良师,他的知觉就清晰而明确,思维就精细而敏锐,记忆就深刻而持久,意志就坚韧而顽强,在学习上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所学知识的特点以及学生能力的差异,科学地安排教学活动,善于把握时机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不仅使单调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富有趣味性,而且能强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自主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主动地学习,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