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行为习惯养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7/1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7期   作者:勾彩虹
[导读] 孩子的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小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最主要的启蒙阶段
        一、背景
        孩子的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小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最主要的启蒙阶段,是长身体、学做人、增知识、发展思维、开发智力、培养各种能力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一生中可塑性最大的时期。2017年9月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通知中明确指出: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教育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将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习体系中,要从娃娃抓起。”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从小培养他们的行为习惯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
二、存在问题与分析
        我是一名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同时也是一名小学体育教师,课间总是不间断地有学生到大队部告诉我:“老师,有同学带零食,吃完乱扔垃圾;有高年级的哥哥抢我们的球;有同学摘花,破坏公物;还有其他班的同学欺负我们......”等之类的问题,每天跟着学生有打不完的官司。课堂上总是出现“小捣蛋”,由此可见,归根到底还是学生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记忆犹新的一个孩子是新学期第一节课,小辉同学活泼好动,上课捣乱、到处乱跑,是不是有学生告诉我,他欺负替他同学,直接影响上课的进度,真的是哪他没有办法了。课后跟班主任老师、家长沟通,长时间观察,发现他其实是一个很有礼貌的孩子,主要原因就是他从小一直是爷爷奶奶带,事事顺着他,没有对他说“不”,造成现在的为所欲为。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现代社会,一是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家长过多的溺爱、娇惯形成很多不好的习惯;二是小学生自身认识意识不够健全,心智尚未成熟,没有形成正确的思想观、认知观,同时小学阶段的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比较少,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也会造成不良习惯的养成。
三、应对策略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说:“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包含内容较多,如礼仪、卫生、安全习惯、语言表达、思维习惯、待人方式和处事能力等,其根本宗旨是使小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规范和健全人格。为了有效促进学生行为的养成,主要从以下途径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以红领巾广播站为教育窗口,为行为习惯的养成打好基础
        红领巾广播站是学校的宣传窗,净化少先队员的心灵。每天下午14:10--14:25为我校红领巾广播站的播音时间。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老师们勤跟严管、长期教育,方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发现问题,通过红领巾广播站及时反馈改进,红领巾广播站向全校学生进行了以“学榜样、促成长”主题的征文活动,通过影响学生、带动集体,在全校大力营造学习好人、争当好人;宣传好事、争做好事的浓厚氛围,从而促进同学们良好习惯、文明礼仪的养成。有一天,小辉同学捡到了10元钱送到大队部,通过红领巾广播站表扬了他的这种拾金不昧的行为,他非常高兴,同时我也告诉了他这是个还习惯,但是我们在课堂上也要养成好习惯,要学会乐于助人,遵守课堂纪律的习惯才是好孩子。
(二)以班队课为主阵地,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少先队专门制定了不同年级的班队课主题,比如:学习雷锋精神、安全教育、劳动教育、爱国教育、法制教育、书的海洋等为主题,同时班主任老师根据各班实际情况处理班级事务,加强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班队课是德育的主阵地,德育制约着学生发展的方向,班主任老师通过形式多样、丰富的教学内容开展班级群体系列活动,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
1.分层次针对性,加强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层次针对性加强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1-2年级主要进行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3-4年级思想道德建设养成教育;5-6年级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养成教育,坚定理想信念。


2.通过学生自主管理,加强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班会课的教学资源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的特点,正是因为班会课的这种资源优势,所以利用班会课课程来培养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具备可行性。通过学生自主管理,时刻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在全体学生面前争当模范榜样,传递正能量。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能使学生从从自主到自立,可以促进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班队课班主任老师让班干部记录一周的学习、纪律情况,班队课反馈评价。小辉同学是个例,老师为了激励他,让他一身做则,管好自己的同时记录表现不好的同学,这个过程中,让他时刻约束自己,管理好自己,做其他同学的榜样。经过一学期的观察及家长的沟通,说他的表现有所好转,其他老师也在表扬他,尤其是数学老师说:“她特别喜欢小赫。”之后在班主任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下,被评为了卫生委员,每天督促值日生打扫卫生,成为了老师的好帮手。
(三)以升降旗为契机,牢固行为习惯的养成
        每周星期一早晨8:00,学校进行庄严的升旗仪式。面对圣神的国旗,队员们穿着各中队的统一服装,佩戴好鲜艳的红领巾,齐唱国歌伴随着五星红旗的冉冉升起。队员们并在国旗下庄严宣誓:刻苦学习,积极进取,自尊自强,爱校兴校。使同学们感受到他们将会是祖国的后备军,是未来建设祖国的栋梁。学生代表以安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法制教育、爱护环境、珍爱生命、行为习惯促成长等主题在国旗下演讲,通过生动活泼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对少先队员进行社会常识教育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引导队员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每周星期五下午16:20举行降旗仪式和全校大扫除,通过一周的学习生活和值周工作。学生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学生代表值周组长总结反馈一周的值周情况,提出表扬、指出不足。通过大扫除,组织学生整理班级用品、打扫学习环境,清理校园死角,从而培养学生爱劳动、讲卫生的文明习惯,提高环保意识。
(四)家校协同,促进学生培养终生好习惯
        好习惯是一点一滴养成的,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之上的,没有家庭教育的配合,只靠学校学生终身好习惯的养成的实效性很难得到。我们通过诚聘家委会、学期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每周家校大舞台、建立沟通交流群等多方式进行家校合作促进学生良好习惯养成。因此,培养学生终身好习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家校合作,形成家校合力促进学生终身习惯养成。
(四)学科渗透,坚持行为习惯的养成常态开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育归根结底就是要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的提高,教学的目标不是教师教的多好,而是学生学的多好,一节成功的课堂取决于学生的配合,也就是说学生课堂的习惯。其实每位授课老师上课前首先要求学生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认真听讲,遵守课堂纪律,这已已经是上课前的要求。因此,在学科渗透德育教育,坚持行为习惯养成常态开展,有助于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四、结束语
        持之以恒的养成教育,虽然我校学生自主形成了讲卫生、爱劳动、守纪律、爱阅读等习惯。就拿小辉同学来说,他是我从一年级一直带到现在,现在他五年级并且是大队委,他一点一滴的成长、变化,已经在我心底深深扎根,与此同时我深刻感受到:
1.小学阶段,学生身心变化不稳定,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是逐步深入、的内化在自己言行之中的一个过程。
2.行为习惯养成过程中,加强学生心理变化的观察与分析,及时有效的引导学生或进行心理干预。
3.创新行为习惯养成方法或途径,我们要开拓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一体的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学校德育教育,让学生深入到一些社会群体活动当中,亲自体验,从中培养学生的好习惯。
4.搭建平台,区别对待,每个孩子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行为习惯都不一样,所以,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相应的采取措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的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还需要我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地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相信只有我们秉承教育的初心,砥砺前行,好习惯将伴我们终身所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