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策

发表时间:2020/7/1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7期   作者:程鹍
[导读] 教育越来越引起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尤其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重点学科,
        摘要:教育越来越引起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尤其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重点学科,人们十分关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的职业发展,同时学校也高度重视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培育成应用型人才。在此形势之下,本文讨论了应用型的人才的培育阶段经常会出现的一些缺陷以及补足它们的好的方法策略,以期望学校和教师能够培育出更多的能够进入市场和为社会服务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新思想;人才培育;汉语言文学专业
前言:
        为了使我国的语言教学体系更加健全与完善,也为了使我国的文化精髓得以继承与传延,更为了使社会、市场对人才的渴求得到满足,我国的高校应该不断强化培育人才的力度,推进从制定培育规划到转变授课方式再到革新人才培育模式过程中的每一步行动的实际开展。
1.关于应用型的人才的培育阶段出现的各种缺陷的介绍
1.1没有找好定位,没有仔细规划
        首先是学校没有找准人才培养的定位,这不利于学校转变新思想,同时也会使人才培育方案的建立健全更不容易。这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国某些老旧地、固化的传统理念保存的时间比较长,新的理念的融入还需一个过程;另一方面由于财力、物力、人力等资源制约了学校自身的发展,导致他们对于应用型的人才的培育意义认识不充分,因此也并不强调培育学生对知识的使用能力。其次是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太过笼统或缺乏力度,导致教师和学生对于培养方案的执行情况也并不理想。
1.2院校培育人才的形式太简单
        如今,有部分院校用来培育应用型的人才的模式太过简便且十分单一,还有一部分学校应用的培育模式过分脱离实际,并且有很大一部分院校对于学生毕业求职的引领模式太过单一、缺乏多样化的引导,比如只让学生选择一个喜欢的职业,并以此为规划进行系统性的培养,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应对社会对于人才越来越严格的要求。
1.3教师授课的方法太落后
        课程教学的质量是决定人才培养成果的关键性因素,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所运用的教学方法能够加深学生的听课兴趣并加强学生的对于汉语言文学知识的掌握水平,那么是能够使教学的质量得到提升的。分析我国目前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现状,会发现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还存有不足,比如在教授一些相对深刻难懂的专业知识时,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非充分理解,或者只一味注重按照教学要求把知识直接传输给学生而非让学生自行思考,使用这些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会消磨掉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于扼杀掉学生的天赋。
2.改良应用型的人才的培育阶段出现的各种缺陷的举措
2.1制定培育人才的方案,推动各方完善和执行方案
        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建立健全是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设置培育人才的方案时首先应该找好人才培育工作的定位,院校需要培育的人才应该同时掌握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运用能力;其次我们有必要对汉语言文学的特点有一个深刻的讨论和探究的过程,并且还要把这些特点作为设置培养方案的根据,比如依循其含有的人文性的特点,我们在培养人才时应该注重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的思想层次,让学生在获取知识之外也能自己自发思考;之后我们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论知识的能力,比如培养学生与人交际、创作、独立思考的水平或者对于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现代化的互联网技术等的掌握水平。
        老师与院校在培育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

要想加快完善人才培养的方案,学校可以设置并且健全考核机制,并以此来定期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展以及推进和督促学生去学习,同时这也方便了学校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学习效率、成绩反馈实时地对人才培养的方案进行改良调整;或者,学习可以联合社会上的企业,让学生多多参加企业的工作实习,也可以让学生参观各大企业,了解从事汉语言文学专业工作的人员的实际工作环境与工作内容。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深入解读和研究各大企业的人才招收要求,分享自己参与的求职和工作的经历体验,或者适度地指导和帮助学生完成社会实习,还要保障学生在熟悉了基本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多参与考取各种相关的资质证书。
2.2导入新的平台,改进评比的体系
        改革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学校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现代化的学习平台,用作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基地,例如学校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模拟真实的求职环境和工作环境,让学生进入此平台提前了解现实生活中的企业招聘、工作实习等流程细节,学生也能借此思考自己未来的发展,综合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毕业后的职业发展方向。
        此外,学校还应该加强对于学生评价体系的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培育既充分掌握了与专业有关的知识理论,又具备了实际使用专业知识的高超能力的人才,为此,学校也应该更多地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为基准对其进行公正且客观的评价,对此,院校不仅要改变自身老旧的教学思想,还要推动教师改进落后的观念思想。
2.3改进教师的授课方法,使其更加多变和灵活
        我们应该改进教师授课的方式,让授课方式更加具备多样性与灵活性,为此,学校的老师们需要对学生身体、心理、学习的发展情况有一个实时的了解,同时还要认识到如今普遍存在的会对学生的学习培育工作产生不良影响的成分,教师要在详细了解之后再安排教学计划。根据调查我们得知目前存在着的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主要是网络因素。一方面,越来越发达的网络信息技术能够使教师的授课方式更加新颖,促进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灵活化的发展;而在另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网络文学充斥着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很容易被网络文学影响进而减弱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不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意识。所以,院校教师不仅要增强对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利用的合理性,以保证培养出来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能够适应如今的时代发展需求,还要合理控制学生浏览网络文学的内容和程度,降低网络因素的影响。
        教师合理地使用网络信息技术来丰富授课形式的具体方法有很多,比如说教师可以使用当前存在的超星尔雅、智慧树等网络平台开展教学工作,开展线上授课同时还应该辅以线下教学,并且在开展网络授课时教师也应该注意时时与学生交流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避免网络授课催发出学生的惰性和降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或者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或者手机APP每天或者每几天发表一些和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关的文章,并且要支持学生多多在文章下面积极发表能够阐明表述自己的观点想法的评论荐语。
        除了使用网络信息技术改变授课方式之外,教师还可以把科研实践领入教学课堂,以推进授课方法的多样化发展,比如,教师发布以“调查汉语言文学在生活里的应用”为主题的科研任务,然后再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或者让学生自行组队完成科研任务。
3.结语
        学校在着力于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培育成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存有一些缺陷,诸如教学方法传统固化、培养方案不完善、培养模式落后等都是当前比较常见的问题和缺陷。为改善这些问题,我们同样需要从教学方法、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三处着手,同时还要分析当前的时代发展趋势,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创新和改革对于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周莹.浅淡“汉语+”人才培养模式与文学文化课程的设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探索[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19(01):75-79.
[2]金琳.“创意写作+中华才艺”培养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核心能力——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J].河南农业,2020(06):25-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