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宋朝文化本身具有经世理念、兼容精神、理性态度、创新思想等特征,在我国的文化史上起到继往开来的地位。南宋文学在我国文学发展中尤为耀眼,南宋文学表现出来的性质、文学形态以及现象均具有浓厚的时代特征。南宋文学发展价值上已远超北宋,从艺术阶层、思想内涵、结构发展等方面上均体现了时代体征。本文主要对南宋文学的发展展开分析,对文学变化展开深入分析。
关键词:南宋文学;变化;特征;发展
南宋文学在我国具有十分明显的特征,南宋文学不仅承袭了背诵文学的特征,还特显除了思想内涵以及自主性。我国文学典籍中主要分为经史子集,文学作品、散文以及其他内容被囊括至现代文学之中。南宋时期文发展极为迅速,《四库全书》中的文学记录南宋作品远比北宋更多。南宋文学创作出了耀眼的成绩,主要是因南宋处在战争时期,因当朝领导者产生的影响,政府对于文学的发展极有重视[1]。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杨万里、苏秦、辛弃疾、周彦邦以及吴文英等均十分著名,且与此同时南宋文学的发展也出现了多样性变化,文学的发展已处在顶峰。
1.南宋文学的发展
南宋文学出现发展的主因在于以下两点:一是,时代特征。在发展初期南宋文学即始于传统的雅文学,但是在新兴文学产生的影响之下,文学家开始从政治中心转向外部分化,经济资本和社会地位会对文学创造理念产生极大影响。思维、行为以及生存等三方面的方式,宋代科举制度成为文学家出现等级分化的主要原因,儒商、官僚、术士以及学士等基层文学家均创造出了不一样的文学创作体系。二是,历史定位。因文学家自身的社会阶层生存状态造成的影响,文学作品在社会精神内涵、阶级意识方面会凸显,对外进行军事打击,对内匡扶政策,而这些政策会对历史发展产生极大影响。在南宋的作品之中,抗元和抗金的种族反抗精神比较多,这不仅进能表现出作家的爱国主义情怀,也能充分的展现出南宋文学对于人们思想的熏陶。现今,很多现存的南宋作品数量比较多,且很多含有丰富的艺术形式。北宋的黄庭坚和苏轼在词创作上属于大家。南宋时期,杨万里、陆游、辛弃疾等人被并称,历史上互可匹敌。我国的文学史上,目前还未出现南宋、北宋诗歌优劣的分析,但是在用词上却出现过优劣的比较。在清末明初期间,宣统、光绪时期,词坛上开始兴起南宋缝,特别是吴文英的词,在当时尤被人欣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之中提出了关于境界的划分,其中有境界可成高格,这只是阐述了北宋词在关于有境界之中好,在后来就指出了大部分的诗歌主要是来自于南宋的词属于羔羊之具,但是五代和北宋时期为繁盛时期,南宋时期词已经出现变化。王国维从求真的角度进行探究,认为南宋时期的词为伪文学。但柳亚子从对立的角度展开探究,认为南宋主要可以临桂词派为主,其中种、拙以及大三个要素构成。
2.南宋文学的变化
南宋时期随着中国北方沦陷于女真王朝的入侵,在十一世纪和十二世纪之交的整整一代人之前,这就是作者所定位的“共识”的崩溃,宋朝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共识”意味着宋朝统治精英之间的一种理解,即有可能“建立一种源自对儒家经典的共同承诺的统治模式,“精英阶层通过参与国家机构获得权力”,这些机构本身就是儒家社会政治理想的理性表达。这种秩序观,其中最密切的体现可以在苏轼的著作中找到。但是,即使在苏轼的有生之年,建立在儒家社会伦理基础上的政治体系已经出现了瓦解的迹象,宋朝分裂成了对立的派别,经典不再是凝聚力的源泉,反而成为了对立的解释学派的战场,其中尚处于萌芽阶段的道学运动就是其中之一。
北宋后期的“共识”损坏是叙事的起点,在派系纷争不断造成的纷争中,宋朝官员以不同的方式寻求重新巩固道德伦理基础,以此继续奠定儒家修身、治国的使命。或者说,当引导儒家使命的经典被分裂的争论撕裂时,诗歌的努力和哲学的探究给了宋精英们不同的解决方法。从诗歌开始又引入哲学,从同一个角度来研究哲学家和诗人是如何通过变化来看待世界的变化的眼睛,从旧模式中摆脱出来的文学家寻找新模式感。相反,正是黄庭坚和他在理论和实践上开创的新方法,激发了作家们的想象力,推动了作家们下半个世纪的实验;在这一直接影响时期之后,黄庭坚的思想将继续间接地影响着文学语篇的发展,直到南宋末。苏轼在富勒所描述的“合意秩序”仍然存在的情况下,一直是文人的主持天才,而黄庭坚则是在“合意秩序”失败后,他们寻求指导的人。黄庭坚可能永远不会像苏轼那样广为人知,对许多人来说,也不会像苏轼那样受人爱戴,但在苏轼的阴影下苦熬了几个世纪之后,他最近才被发现由两代文学学者重新创作,他们对他的作品几乎每一个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黄的美学模式描述为“向内转向”,他认为这是黄的最显著的特征,也是与苏轼的主要对比点。苏轼将审美体验的领域定位于外部世界,或者说是边缘界面,在相遇的那一刻出现在自我和世界之间。虽然苏轼并不认为物质现象表层世界的深层模式是透明的,但他认为,诗歌行为的书写足以体现这些深层模式,从而使我们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与世界相连。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相信我们自己对“现象领域中的偶然经验”的“自发反应”能够对这种经验的意义产生真正的洞察力,黄庭坚可不是这样。对黄而言,那些深埋于世界之中并使世界秩序井然的图案并不那么容易获得。为了理解他们,在理解他们和了解他们的双重意义上,我们需要保存在过去伟大著作中的古老人类群体的智慧。因此,在黄的模型中,正是文本传统将我们锚定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开始了解这个世界,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体验只有在它被文本传统所中介的情况下才获得意义。黄对文本传统的前景化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指令,让我们在宋朝考试驱动的文化中读书,精英们已经不断地沉浸在书本中。富勒解释说,通过阅读,黄光裕意味着与文本的深度和冥想接触,最终产生一种接近于完全认同作者思想的理解亲密:只有这种专注的阅读,当应用于过去的杰作时,才能训练读者“以“古代作家”,重要的是要注意到过去的伟大著作。
参考文献:
[1]杨柳.杰克·伦敦南宋文学中的拯救与批判——以《野性的呼唤》为例[J].长沙大学学报,2020,34(01):117-120.
[2]刘春萍,王娜.蒙古族南宋文学与俄罗斯南宋文学生态意识之比较研究[J].品位经典,2020(01):5-8.
[3]李群.论郭雪波的“沙漠小说”与民族南宋文学的建构[J].民族文学研究,2019,37(05):32-39.
[4]台雪纯.南宋文学视阈下有关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整体主义的刍议[J].大众文艺,2019(15):40-41.
作者简介:
陈佳昊(1999-10-26),汉,籍贯: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刘开闻(2000-01-07),男,汉族,籍贯:湖南省常德市
汤义炎(1999-07-18),男,汉族,籍贯:安徽省蚌埠市,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文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