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百越之地,北靠五岭,南靠南海,广粤的传统岭南文化建筑在全国南部富有独特的沿海人文资源,随历史的演化和传承,呈现出其原广府建筑在岭南环境造就的独特地域文化遗产肌理,新时代科技与信息结合运用,令其传统西关民居建筑元素受新中式建筑所吸纳,肌理织补文化内涵和元素特征,再相互元素进行对比,以实现“岭南广府记忆”的建筑肌理延续与传承。因此,本文以岭南传统建筑肌理为载体,展开对岭南肌理文化的设计与研究。
关键词:岭南广府建筑、活态、“记忆”肌理保护、更新
Abstract: the land, the five ridges in the north, the south by the south China sea, Canton of the traditional lingnan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the south of the country rich unique coastal humanities resources, with the evolution of history and heritage, showing the original wide office building in lingnan environment create the unique regional culture heritage of texture, the new a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make its traditional xiguan residence architectural elements absorb by construction of new Chinese style, texture darning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element characteristic of element is compared each other again,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memory" lingnan guang fu building texture and inheritance. Therefore, this paper takes lingnan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texture as the carrier to carry out the design and research on lingnan texture culture.
Keywords: Lingnan guangfu building, living state, "memory" texture protection, renewal
引言:随着中国的科技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附加区位特殊条件,岭南传统广府的人文资源逐渐雄厚,本土的建筑空间也开始具有地域性色彩特征,经历百年岁月洗礼,传统岭南民居成为我国建筑的一条别致的分流。岭南文化主要以珠江系文化为主,桂系和海南为辅,由广府、潮汕和客家所结合的珠江系文化,被经历千年来的建筑工匠们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护着广府记忆中的传统建筑肌理和风格,利用岭南本土自然资源和当地人们生活特性,继承和繁衍出独特的岭南文化和广府民俗。但在蓬勃推进的城市发展路上,千年传统广府习俗面向具有挑战的坎坷,承载的岭南艺术氛围正逐渐薄弱。
一、岭南广府建筑肌理活态保护的必要性
1.当前岭南建筑文化保护的复杂局面
随着时代的变迁,众多岭南广府建筑肌理面临的问题,是长期维养效果不佳的措施,保存时间有限的传统木结构建筑,保护与修复不到位。部分建筑挤进了新建的现代建筑风格和延续遭到破坏,街区传统工艺得不到重视逐渐被城市边缘化,使得不完善造成乱建损害历史建筑及其风貌,同时造成环境质量的低下,不利于时代“记忆”的兼容。
自遥远历史的广粤民间风俗,就拥有传统的广府特色,软文化还是会受地理和人文的限制。具有区域性的岭南文化是由多种文化影响,包括中原、西方以及本土南越文化,合并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海外商贸的发展背景,洋溢了岭南多元化的传统文化特色,同时导致部分上经历百年历史的“岭南记忆”建筑肌理、聚落形式、历史人文碎片遗产等逐渐销声匿迹。
2.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
我国针对古街区的保护与有机更新也出台了相关措施与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保护整治规划、“有机更新”理念、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性原则等。规划是城市建设之本,是城市建设的蓝图,广东省着力于打造 “城市记忆工程”项目,富有特色的城市风貌,坚定文化自信、彰显景观特色。历史街区作为我国活态的文化遗产,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和非物质形态的内容,而西关大屋作为南越的重要代表建筑,广东省岭南广府建筑的典范之一,理应是重点研究的领域。
随着国家政策的修订与提出,传统建筑的保护措施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之一,对广粤地区的传统建筑保护规划打造坚实的基础。城市环境笼罩之下的岭南广府建筑,保护实施和技术稍微不协调,偏为单一和活态性不足的问题,而且以老传统的方式实地考察、记录和测绘,肌理慢慢被模糊化,静止式的保护模式形态令整体南越的建筑原生肌理随改造和重建慢慢遗失,真实感和虚拟感的界线形成一道缺口,即便有较强的耳闻吸引力,视觉文化资源也会逐渐从视线范围里隐藏。
南越岭南广府建筑肌理开发随迅速,但是活态化的建筑与新城市的结构化形态形成断层分裂,原建筑构架的特色薄弱,且重建和改造手段带来一系列的破坏,保护修复方式不恰当等问题,造成很难完整再现古岭南广府风格的传统面貌。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数字化技术如何运用在岭南广府之中,产生活态化的建筑保护效果,对传统广府建筑肌理的“记忆”传承与保护是一个艰难的考验。
二、广府文化活态中的“记忆”框架构建
岭南广府文化的载体岭南建筑,具有多元式、开放式以及包容式的特点,面对沿南海的独特风貌,结合山多地广河流密集的地域性环境,如何识别传统岭南风格建筑原肌理基因,再采用数字化技术使广府建筑“记忆”的文脉延续传承等问题,总结出相应的实践与理论融为一体的最佳策略。在此研究之前,曾借鉴佛山岭南天地和广州大学城的“岭南印象园”为经典广府样本,摄入“数字化肌理活态保护”概念于岭南建筑肌理保护理念内,实现从广府肌理资源库到媒体虚拟界面的活态建筑肌理展现。
传统广府“记忆”的设计要素相对复杂,筛选和提取整合都是需要仔细全面,比如广府传统建筑中装饰性元素屋脊彩绘陶艺、满洲窗等,精湛又富有色彩的手艺艺品,不但要保护构成历史风貌的特色建筑与历史文物,还要保护其客观环境因素,如小桥、街巷、道路、院墙、驳岸、溪流乃至古树等。随后需识别并整理出岭南文化风格的大量素材,列为当地特殊的建筑肌理保护“记忆载物”。
文本从岭南文化“记忆点”出发,将岭南广府传统文化“记忆”分解为硬性文化记忆与软性文化记忆。硬性文化记忆主要是指建筑中以肌理为形式的实物,整体美观和空间造型展示元素中的生命活力,单体来看,微视角度的建筑的墙体设为基础单元,如尊崇“穿越感”的民族建筑精髓,立面景墙、顶棚屋脊的局部节点样式、细部色彩装饰、夯土墙砖材质、平面规划布局等。当宏视广府建筑环境,汲取岭南文化辅助空间和构筑物,如整体规划、建筑特征、公共空间(步道、休憩亭)、半公共空间(外庭院)、私密空间(内庭院)等。软性文化记忆主要是指建筑核心载体为基础,孕育了延续千百年文化底蕴和民俗风情一系列精神内涵,例如传统艺术手工、才华技艺、人文艺术传说、哲学思想、风俗节气、宗教文化等。
.png)
(图一) 岭南广府活态“记忆”肌理分析构架
岭南广府建筑中的活态“记忆”肌理保护中的技术应用大前提是对该硬软性的分解框架建立,也是对“记忆”碎片的拼接与整合的基本方式。在岭南广府建筑中的活态“记忆”文化框架的指引下,收集数字化的碎片便井井有条。下面叙述的广州西关大屋与佛山岭南新天地的图谱构造和“记忆”肌理文化采集会在该基础上进行详细分析。
三、岭南广府活态肌理保护技术的路径研究
在数字化科技的主导下,“记忆”肌理的活态保护前期进程速度更快,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的数据完善度更高,为后期活态技术应用提供便捷。在此过程中引用数字化技术将岭南传统建筑“记忆”肌理保护的创意实践研究。在项目的研究过程中,不仅理论概念与技术配置的结合梳理,而且将数字化活态技术合理嵌入“记忆”肌理保护措施内,给整体感官的效果与传承奠定坚实的基础和路径。
活态技术的基本定位是采用无人机飞行的拍摄扫描功能,另外在人工采风的照片和录制之中抽取重要部分的影像材料,对比实况进行分析以及收集,确保真实性的同时也需要客观性,如实拾取出当地的“记忆”肌理资源碎片,再通过虚拟引擎技术、三维Smart建模软件、Lumion渲染等进行活态技术操作,让“记忆”中的数据演化为虚拟现实,最后融入数字化CG的初始真实环境背景。在此整合的数据值之后,需从建模软件提取线框模式的分析图,以文件形式导入Adobe AI中绘制规划方案和前期地域环境分析,制作效果范畴的包括VR交互程序和720p以上分辨率的“记忆”碎片整合高清动画,这样的数字化效果促使活态肌理视觉体验和触觉交互有所提高,为传统岭南广府肌理的活性多元化产生更多的表达方式。后期处理运用三维展板和影视模拟形式放置项目研究成果,利用互联网传播平台将研究成果广泛宣传,达至岭南广府建筑中的活态“记忆”肌理保护设计理念和目的(图二)。
数字化活态建筑“记忆”肌理的主要是由3D扫描、虚拟建模、参考优秀案例、模拟VR环境和墙体肌理修缮与改造等。以上述的研究成果储备与后台运行云端进行宣传,打造线上与线下兼存的岭南广府建筑中的活态“记忆”肌理保护文化。
(图二) 岭南广府活态技术路径
四、岭南广府西关建筑肌理保护实践拓展:以西关大屋为例
岭南广府历史街区肌理的保护与更新作为广东省 “十三五”的重点建设蓝图之一,从多个方面进行完善,本项目研究是以广东省广州市的西关大屋的深入性研究为切入点,主要从广府建筑肌理保护与更新的保存性、保护性、整饬性、暂留性等设计内容进行调研和策略研究,针对于此可以将策略分析与研究作为解决方法的着手点,从而维护建筑“记忆”肌理的整体性和延续性。
1、西关大屋建筑现状分析
西关大屋是地处于广东省广州市文昌北路街区、荔湾保护区、恩宁路多宝坊泰华楼、龙津路逢源大街小画舫斋等多处区域,北接西村、南面珠江。街坊所称的“广州西关”,指的是老广州人对广州城西门外一带地方的统称,因明清广州商贸中心为由的称号,时尚界领先地段。曾是广州经典的代表,也具备历史底蕴和岭南风的建筑——西关大屋。繁华年间的西关大屋已有800多间,随后时代战争的掠夺与破坏,寥寥数几。
如今的西关大屋继承了着传统厅堂中轴线左右对称的布局(图三),中庭庭院一般设二三进,一进式为一厅,每厅之间上方有盖的小天井,有效采光通风。进的两侧布局有偏厅和偏房,部分大庭院两侧有小巷接通,一般称为“冷巷”、“水巷”、“火巷”、“青云巷”、等,用作采光、通风、交通等。
.png)
“三件头”的意思是三道大门,意旨西关大门,靠街道一旁的是花门(矮脚吊扇门),上方布置精致的木雕通花(图四),如钩花布帘,两角位置有葡萄和松鼠的想象性木雕视为装饰,当地人重视家庭独立的个人隐私和生活空间的生活方式体现,也关乎于夏季高温多雨的岭南地区建筑的环境需求。
2、西关建筑的元素提取与活态肌理保护
本文从岭南文化“记忆”视角,将岭南广府建筑肌理理论的研究实践于广州西关大屋中,收纳前期卫星显示图和摄影资料对其进行梳理和总结,实地考察西关大屋的具体数据,拼贴图文分析逻辑规律。以此模块化的形式将数据链合并。
“记忆”肌理资源的收集以西关大屋的建筑特色为方向。
(1)西关大屋街区“记忆”肌理:①岭南西关大屋保护区是以自然山水、建筑庭院之间结合的,可采用GPS、GIS、RS技术,将鸟瞰整体范围的环境和建筑规划以地理位置坐标的形式标示,以及保护街区场地的地形特征和海拔高度,为3D扫描技术提供准确的数据分析。②拥有部分宫殿式的西关大屋,细部复杂,传统图案繁密,需无人机自动显示GPS定位和时间信息,系统化拍摄各个角落并人工处理角度与方向等问题,还可以以视频和照片的形式全范围收集,为后期制作内部建模提供优质的数据基础。③通过两步路软件App,卫星定位行动路径和拾取广府建筑节点,以绘制或者图像记录,有效精准的把“记忆”铭刻在岭南风公共建筑中。
(2)西关大屋建筑“记忆”肌理:①参数化分析后的数据图,置入原生传统的民居建筑造型、墙体材质构造,装饰性雕塑、生活环境与习俗等图像素材进AI与ID软件内排版引线分析,拼贴整合的资料再通过滤镜中的LUTS和PLOTS调整环境氛围。②西关大屋内布局室外室内空间的过渡和连接,敞门、敞窗、敞廊和敞梯、敞厅、支柱层分别在室外室内空间里,得知考察时采用水平仪、测量仪和卷尺对建筑特征细节测量数据收集,在SKETCH UP建模后的敞厅大空间显得小巧玲珑的建筑风格。③不对称体型和轻巧是西关大屋主要特征,虚实对比明确,恰恰比例完美,建模时警惕材质的通透性和细部构件,以及运用明度高的淡亮色色彩搭配,一般采用蓝、绿、青和纯色饱和的色谱,令视觉颜色明朗淡雅和减低建筑沉重感。
(3)西关大屋文化“记忆”肌理:①西关大屋空间、元素、结构、和节点处处包含着当地审美情调和文化精神内涵,遵循务实是岭南建筑本质,古至今,真实与实用为西关保护街区的文化支柱,通过摄影机拍摄传统西关大屋的街坊习俗文化和工艺活动。②发放调查问卷于不同群体,录音和视频采访街坊对西关大屋的大城小事,并用语言标识。一方面以普通宣传纪录片流传下去,另一方面通过VR交互体验技术和LUMION动画制作将西关大屋真实面貌展现出来,真正促使感官更贴切岭南风土民情,感受文化肌理的质感。
3、广府建筑中“记忆”肌理织补策略
通过岭南建筑肌理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研究,以保护与更新岭南广府文化环境、保留其建筑肌理的风貌独一性质为目的,总结出“记忆”肌理织补策略的“三个点”:
①重点:把“保持肌理,保留地标”作为西关大屋及周边旧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基本策略,旧广府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必须建立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其关键点在于分析和把握旧广府街区的环境结构和生活习俗的动态变化趋势,将不同文明阶段的空间遗产和新旧设计要素整合起来,在满足生存和发展的社会需求前提下,把历史脉络有机地“编织”到新的城镇演进肌理之中。
②难点:广府肌理作为旧街保护区主要形态,尤其是旧街区的规划空间的形式,是广州岭南的各种组成要素通过结构关系形成整体后,织补岭南肌理新旧关系,在保护广府民居风貌的同时,对区域内出现不协调不平衡整体特征的建筑或环境进行保护改造和更新,功能归并充分融合建筑肌理风貌。以街区小巷空间肌理的组织,规律性进行补织并构成岭南“记忆”肌理的重要元素。通过再生设计,地域特色明显的岭南广府肌理风貌受到居民和游人的认同与共鸣。
③突破点:岭南广府保护区的空间形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但是迭代相传的“记忆”智慧运用在文化肌理却具有延续的特征,沉淀出时间维度交叠的构成。如何让传统的“记忆”肌理活态开发,增添与原建筑肌理的色彩片段,值得突破的方面。时代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主心梁支撑,岭南广府建筑中的“记忆”碎片在一定程度上被优化,拼贴整合后的文化肌理更为有生命力,在未来的活态广府建筑设计中,文化与“记忆”肌理的结合让传统风貌在众目睽睽下更具先进时代性特色。
作者简介:姓名:陆祉衡,出生:1999.02,性别男,民族:汉,籍贯:广东省佛山市,单位:浙江理工大学,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环境与艺术设计专业,研究方向: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