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我国油画创作在上世纪80年代借用民俗现象传播是一种极为流行的趋势,这种创作方法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而以桂林山水为主题的油画创作就是对其的展现。桂林主题油画风景创作不仅体现了艺术观当中的“写意性”,更将桂林地域的风俗习惯、地理环境、文化习俗等各方面内容展现在画中,作者自由发挥、自行创造,将自己主观情感寄托在画中。作品表面看似表现的是风土人情,细细品味一番过后,经过换位思考、用心感悟,自己真正走进画中,才能感受到作者的真情实感,这也是“写意性”的双重功能性,且其工具只需笔与墨,但对艺术方面的要求较高。笔和墨不仅仅是传播的工具更是连接客观物象和作者感情的连接载体。而油画创作不止停留在线条的灵动性表达上,更多的是色彩、光线等的运用,色彩较丰富,它的前身是15世纪以前欧洲的蛋彩画。如果油画融入了中国文化的“写意性”,那么油画就会更具有主观性,不仅能体现出作品的立体感,更能展现作者绘画目的、所注入的情感等作品的内在涵义。
关键词:中国文化的“写意性” 桂林主题油画风景的形态
一、什么是中国文化的“写意性”
“写意性”在中国画中表现的十分突出,指通过创作绘画,并将其当做自己情感表达、传播的媒介,表现自己对自然或者社会生活的感受及个人经验。中国画较少考虑色彩、明暗的变化。更注重的是借助线条的灵动性,用大块的墨去渲染,自主性比较强,自己随意发挥。看似简单实则在黑白两种颜色的对比、融合中
体现其意境的深远。“写意”一直被当作中国画创作的基本精神,更多的强调主观情感,主观的意象表现,自我感情的抒发,自己内心真正想法都表现在画中,或寄托在画中的意象,亦或让观赏者通过画的整体形象和其深层次的意境自己去感悟、领会作者的内心独白。形成读者与观赏者之间的契合点,二者心灵上有相同的地方,读者站在观赏者的角度去看待自然界景物,观赏者通过作者“写意性”的表达感受到作者内心戏与自己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一致的地方,两个本就有着密切联系的主体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就是“写意性”所体现出来的意义。【2】我们华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艺术发展史,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中国文化更加含蓄、内敛同时又不失开放、包容,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部分,但是也没有完全摒弃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写意性”便是其特点之一,其更能体现华夏文明和民族精神的特性。为什么中国绘画中强调“写意性”?其一,是因为“写意性”不刻意要求绘画者去追求所要描绘对象的外在形象、特点及其内在细节,更注重表达作者内心真实感受,利用有限的画面将自己内心感情充分表达,要求作者有更高的技术水平。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质量层次才更高,不是对物象进行简单的复制,而是赋予物象情感,把他们当做情感传播的载体,让物象看似静实则动,达到这样一种效果,才能体现出绘画的高水平。
二、桂林主题油画风景的主要形态是什么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想必有一定的道理。桂林主题油画是以油画作为载体,桂林山水作为其绘画的内容,它与桂林的自然地理环境、桂林地区的文化状况有着密切关系,桂林的地域特点和文化内涵都通过绘画者的笔表现在油画作品中,所以其创作中的形态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这就给予了我们对桂林山水的想象空间,因为油画作品激发了观赏者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人们对桂林山水的形象随着作者刻画的形象而深刻,作者将更多感情、用更多方法和从不同的角度去刻画桂林山水,其表现出来的形象也更深刻。桂林主题风景油画创作所凸显出来的特征有益且给人印象深刻,堪比大自然的盛宴,让人大饱眼福,给人精神上的满足感,让心灵得到慰藉。
其精神之美过于时空的震撼,将写意性表达的淋漓尽致,表现了“天人合一”的美学意味。它富有典型之美,同时也体现了桂林山水独特而广泛的影响力,它的意境作用,内在的文化底蕴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经过时间的沉淀、历史的堆积作用增添了作品的内在力量。尽管大量的人去创作、研究以桂林山水为主题的油画,但是进一步对桂林山水油画创作进行文字性的研究,不仅可以丰富笔者自己的知识及进一步增强对桂林山水的整体感受,更好的感悟其内在美,也能通过文字将桂林主题油画风景的主要形态展现给更多的人,为其他人的研究提供理论知识方面的支撑,对桂林山水形象的传播意义深远,同时也可以带动油画这种画风传播的范围更远、更广。
三、桂林主题油画风景与中国文化“写意性”的关系
中国文化的“写意性”可以提高桂林主题油画的层次。油画的主要原料是快干型的植物油,通过各种各样的色彩对对象进行充分描绘,因为材料的遮盖力、色彩性、透明度等各方面优点,所以油画立体感较强。而中国文化的“写意性”比较注重意境、意向的表达,不过分、有意追求立体感的形象,显然这二者之间是互补的,它们的原料、创作方法、创作目的不同导致二者展现出来的优势、特点也各不相同。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选取的大多数都是经过深切思考之后进行筛选的能够反映社会现象,带来深刻启迪的物象,也有一些是作者主观上认为可以传达自己主观情感且具有特殊意义的物象,前者大多数是我们中国创作者的创作对象,而后者大多数是西方主义文化的选材,但是也都寄予了作者的意图和情感,但绝不是对物象直观形象的简单复制。中国文化的“写意性”可以弥补桂林主题油画内在层面的不足,让油画寄托人的灵感,更具“人情味”,才不会显得那么生硬、空洞,缺乏实质内容,只有形式美。二者也可以相辅相成,互相借鉴,择其善者而从之,才能让作品更有深刻的内涵。
四、中国文化的“写意性”对桂林主题油画风景形态的影响
中国画受历史文化、时代背景的影响,其自身也经过长期的发展、沉淀具有了一定的规范性,这种传统的文化特征深深的影响了创作者的观念、审美情趣、创作方法等。这与中国文化“写意性”的形成也是有一定关联的,“写意”的观念渗透在中国精神的系统之中。可以将写意从两个方面去理解,第一个方面是视觉形象上,视觉范围内感受到的笔墨线条等呈现出的形态;另一方面从美学角度去理解,写意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一种作者在创作时所呈现的精神状态。写意让中国画形神具备,内容方面既不空洞,又传达了作者的情感,体现了作品的精神价值。可以填补桂林山水油画精神层次的漏洞,让桂林主题的油画创作不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优越,传达一定的精神作用,更体现这不作品的作品价值。
五、结语
“意在笔先”才能胸有成竹,中国向来注重意境的展现、意象的运用,但是形式上也有“差之丝毫而失之千里”之说,可见中国画形式内容考虑的都十分周到。而桂林主题的绘画创作,因为是油画题材,所以油画自身的缺陷它也或多或少的存在,即使在创作时刻意避免,绘画作品中作者情感的表达的程度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将中国文化的“写意性”融入到桂林主题油画中,可以丰富其形态,让作品形式上更加丰满的同时,在作品所展现的精神上也更有价值意义。既要有神、还要有形,神形兼备,主客观统一,才是一副画、一副作品呈献给观赏者的最好状态,才是画中的典型。
引用文献
【1】王耀伟;中国油画创作中的民俗形象与文化意义[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2】《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04期
课题:2020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中国文化的“写意性”与桂林主题油画风景的形态研究”(项目编号:2020KY27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