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器械校本课程——小藤圈

发表时间:2020/7/1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7期   作者:张东栋
[导读] 随着教育改革全面发展,在《新课标》思想的引领下,教育的结构和方法以及手段在不断的调整和创新
        随着教育改革全面发展,在《新课标》思想的引领下,教育的结构和方法以及手段在不断的调整和创新。在体育教学领域也更为凸显和活跃。作为工作在基层一线的体育教师在对课程的深刻理解和对本校体育活动现状的了解的同时,深刻的感受到课程内容的教授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出现了较难的技术不敢教,怕出现安全问题;简单的技术教授了,学生掌握了,又失去了趣味性和挑战性,使学生得不到成功的喜悦和自我满足感。同时,也使体育教师处在两难的位置,使专业技术强的教师无法发挥自己的特长,在教学中束手束脚,谨小慎微。而“校本课程”开发出的课程内容,是以我校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结合了我校在体育方面的硬件投入和人才优势的体现。在实际的操作和教授中扬长避短,教学效果显著。
        轻器械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张老师的特色和扎实基本功的体现,是把专业特长与基础教学相结合的产物。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弥补了小学生对技术项目掌握的缺失。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和身体姿态的同时,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成功的渴望,使学生感受到挑战和成功所带来的自我满足和自我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同时身体机能也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在水平一和水平二的《体育与健康》体育教材的内容中都涉及到了轻器械活动,可是在教学内容的体现上并没有针对性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成为“轻器械体操”科目中,只有体操而没有器械的一个缺失。因此,在经过多年实质性教学的经验以及对我对学校体育场地、活动、教学等多方面的了解后,在“校本课程”开发之际,借助学校资源、教师资源、学生资源,设定了我校水平一至水平二的体育校本课程教学内容。以轻器械--“小藤圈”为主的技术技能课程。制定出每学期的技能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安全事项、评价方式、成果鉴定和展示。根据难易程度,各年级为多层次双段式课程设计,循序渐进式的学习和掌握必修技术。
    我本人的专业为艺术体操,是轻器械校本课程教材开发的研发人,通过对体育健康标准的深刻学习和认识,我针对所开发出的教材设定课程纲要、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确定技术动作的重、难点和教学提示;设计教学活动方案;制定评价要点和评价方式。创编《少儿健身圈操》,剪辑配乐,并创建轻器械活动社团--炫炫律动社团,现有成员24名。
            教材的开发,我本着循序渐进,由简及难得原则;运用多层次双段式的课程设计,分水平段,分年级,细化教学内容。以“小藤圈”的教材为例,在水平一阶段分为一年级和二年级。因此,“小藤圈”的技术在一年级只是简单地握法、摆动、绕环等,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轻器械有所了解,接触器械,学会主动掌控器械。而进入二年级,教材随之提升,虽然只有抛接和背换两个技术的学习,但是对学生的空间感、瞬间的判断力和视觉外的感知力的锻炼和培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少儿健身圈操》的集体学习,在肢体的协调能力、左手对器械的掌控开发右脑功能、感知能力的培养、方位判断以及辅助视觉和团体合作等方面让学生得到了充分的体验和锻炼。细化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开发教材时,技术的选择以及针对技术动作学习所涉及到的动作要领及方法、教材要点、教学提示、错误与纠正和评价要点。体育校本课程与常规的体育教学同步进行。针对教学我制定了校本课程课程纲要,每学期的技能教学内容,课时安排,评价方式以及安全事项等。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轻器械学习的认知和学习后的心理感受。研究小组,针对水平二阶段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轻器械教学学习调查问卷”,通过学生对有关轻器械的10个问题的作答和我们后期统计的数据中验证出:
        (1)与徒手活动相比,学生们非常喜欢持有器械的活动;
        (2)教学效果显著。学生对于所学技术的术语都比较清楚,特别是对于《少儿健身圈操》的了解达到了97.4%的比例;
        (3)学生们喜欢略有难度的技术动作,具有挑战性。当他们通过多次的练习,完成技术动作的同时,在心理上也得到了满足,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在校本课程优质课评比中,《少儿健身圈操》一课被评为“一等奖”。而更大规模的是水平一,二年级学生们的《少儿健身圈操》的集体表演。《少儿健身圈操》在器械运用方面,涵盖了校本课程轻器械“小藤圈”的技术技能,展现了身体与器械的完美结合。各班以四列纵队排列,分别使用红、黄、蓝、绿四种不同颜色的“小藤圈”,展现了团体活动的宏大场面和气势。
        轻器械教材是我开发的体育科目的校本课程。通过教学我看到轻器械在小学中、低年级运作的效果和展现出的更多的可能性。学生通过对“小藤圈”技术的学习,不仅从体育知识方面了解了轻器械的作用,知道了许多技术动作的专业术语;而且,挖掘出了学生身体机能中潜在的能力,使之得到运用和锻炼。技术动作涉及到左手对物体掌控的能力,在学生用左手进行练习时,开发了右脑功能,经过长期的锻炼使左手控制物体的能力增强,感知力更加灵敏。而“背换”技术,则是在背部,视觉外完成圈的交换,对于学生的双手的协调配合和视觉外空间和身体部位的感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调动了学生身体多部位的感官器官,精确自我的判断方位,才能够顺利完成技术动作。
        轻器械是目前体育教材中较为缺失的部分,并不像跑跳投、球类、技巧等教材被列入主教材的位置。我很庆幸在我从教之际,能够发挥自己的专长和能力,开发出这一校本课程,并看到轻器械在体育运动中会给使用者或是练习者带来其他项目不可取代的效果和作用。
        《轻器械教材》的开发和编纂已经成熟比较完善,作为我校的体育校本课程与《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并行,在教材上相互弥补,相互辅助,相互结合,成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体育教学教材。同时,《少儿健身圈操》也成为我们学校大课间活动的主要内容,使学生的个性在其中得到健康的发展,满足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校本课程的开发让我们一线教师在《国家课程标准》所引领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思路下,挖掘自身的潜质,探索利于学生,利于教学,利于开展的新教材。让学生在体育学科中,开阔眼界,大展身手,涉及不同的运动形式,了解更多的专业知识,培养他们爱运动,会运动,懂运动,成为全面发展,发展全面的优秀学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