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农村中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0/7/1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7期   作者: 朱新华
[导读] 习惯能影响人的未来发展,只有良好的习惯特别是学习习惯才能有效推动一个人的全面发展
        摘要:习惯能影响人的未来发展,只有良好的习惯特别是学习习惯才能有效推动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中学阶段是一个人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农村地区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鉴于此,本文先是阐述了农村地区中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形成原因,又详细研究了有效培养农村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具体措施,希望能促进农村中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农村地区;中学生;学习习惯
        1中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原因
        1.1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初中生的心智发展尚未成熟,分析判断与是非善恶的辨别能力较差,“三观”并未完全形成,不能准确分析和判断生活中各项事件的是非善恶,很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与错误意识形态的影响。农村地区传统的教育观念为“好好读书才是一个农村学生的唯一出路”,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意识形态的进步,农村的教育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家长和学生都开始相信“读书无用论”,特别是当很多学生看到很多既无知识又无技能的家长,外出务工后也能挣到大钱,无心学习,一心只想放弃学业外出务工赚钱。这种歪曲的价值观横行就使得学生的学习态度与价值观念产生偏差,甚至出现逃学厌学的不良情绪,更别谈良好习惯的培养了。
        1.2教师的引导不到位
        由于各种软硬件条件的制约,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初中学校的教学条件较为简陋、教学理念较为滞后,再加上应试教育体系的影响根深蒂固,相较于传授方法与培养能力,多数农村地区的初中教师更倾向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也并未采取各项措施有效指导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生活规范。初中阶段青少年的可塑性较强,但他们的思维能力较差,对自己的认知较为片面,意志力与自制力较差,难以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1.3家庭监督机制不健全
        部分农村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很多父母为了更好地生活而选择工作到很晚,甚至选择背井离乡、外出务工,很少有时间或完全没时间并未对孩子进行指导与监管。很多学生都由亲属抚养或照管,部分学生接受的是隔代教育,极少数学生独自生活,无人监督学生在家的学习状况。
        1.4学生自身的原因
        除了上述原因,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形成还有个人因素。一方面,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期,自制能力较差,很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也很容易受到外界消极因素的影响,在无人指导、监督的情况下,很难在学习方面真正养成好习惯。另一方面,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欲望较差,并未真正明确自己学习的目的,也并未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时存在很强的盲目性,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较差,不仅无法有效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还会严重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2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1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第一,教师要改变传统、老旧的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探索和应用全新的课堂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将课堂的主导权还给学生,尊重和保护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不仅要讲解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

第二,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与学习情况,分批、分层地设计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习题,在有效激发学生潜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第三,教师要改变传统、单一的学生考核评价方法,不断探索和应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尽可能不公开宣布学生的成绩,有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2.2激发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家长要采取各项措施、调动各种因素激发、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家长要积极改变自身的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在家庭教育中有效发挥自己的榜样示范作用,以身作则,增强家庭教育对学生的积极影响,正确引导学生,当孩子犯错后,家长不能对其进行一味的指责,而是要积极引导和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加强对孩子日常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与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循序渐进地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3 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的专业素养与专业技能也是影响学生思想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初中教育的现代化与信息化是解决当前农村教育问题的主要途径。因此,农村初中学校要定期对教师进行教育与培训,构建完整的、开放的教师终身学习机制,鼓励和引导教师开展教研工作,在不断更新农村初中教师教育咨询的同时,提升其专业素养、锻炼其专业技能。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很多中学生都会在有意或无意地模仿教师的行为规范与语言表达,教师的思想品德素养水平是影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利用各种渠道、采取各项措施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充分发挥自身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提供榜样。
        2.4 加强家校合作
        要想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还必须要进行家校合作。教师要通过各项活动、利用各种手段与家长进行充分的交流,例如:一年两次家长会、举办“校园开放日”等活动,邀请家长到校参观、听课,与校长、教师探讨学生的教育管理。让家长了解、掌握和支持各项教育教学新政策,主动支持、配合学校做好各项工作。同时,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定期开展家访活动,重点关注学困生和贫困生,及时掌握学生的在家情况,有效实现教师、家长和学生三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尽可能地减少家校之间的误会与矛盾。
        3结语
        总而言之,学习习惯是一种后天形成的、不受先天因素影响的广大学生必备的素养,他不仅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会影响学生的综合素养与思维能力。但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形成,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需要学校、教师、社会、家长和学生等各方面的努力,有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措施,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永东.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 学周刊,2019(06):53-54.
        [2]淡文彬,魏华荣. 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初中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养成的尝试[J]. 教育科学论坛,2016(16):60-61.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批准号:XJK17C13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