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计量单位观念建立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7/1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7期   作者:赵钦
[导读] 小学数学计量单位的教学历来都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让学生建立抽象的计量单位观念
        摘要:小学数学计量单位的教学历来都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让学生建立抽象的计量单位观念,本文从课前直观感知,建立对计量单位的表象;课堂活动操作,内化对计量单位的表象;课后实践体验,深化对计量单位的表象;在估测中形成计量单位的表象;在比较中建立计量单位的表象;在实践中思考计量单位这六个角度进行了系统分析。探讨了小学数学量与计量教学过程中,小学生计量单位观念建立的策略,从而让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技能和水平,建立了计量单位的逻辑联系,真正做到从经历经验走向系统理性认知的过程。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量单位;观念建立;策略研究

一、课前直观感知,建立对计量单位的表象
        数学活动经验也是数学知识的一部分,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在经历数学活动中获得的,只有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才能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才能有助于建立清晰的表象,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明老师教学“认识人民币”时,课前让孩子收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初步感受人民币的面值大小、人民币的单位等。吴老师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时和分)”时,课前让学生自做一个有刻度的钟面。让学生初步感受了1圈里有60个小格,1小时包含60分。我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时,让学生在家自己做1厘米的学具。在1米的木条上,用自制的1厘米学具度量,看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并画出刻度。通过这1米与1厘米的计量过程,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了1米包含100个1厘米。       
        孩子们通过课前感受,不仅兴趣深厚,通过亲自操作真正地形成了各种计量单位实际大小的鲜明表象,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培养了主动学习,认真思考的品质。
二、课堂活动操作,内化对计量单位的表象
        有了课前初步的知识表象,课堂上可以大胆放手引导孩子谈认识,谈对知识的理解,提出疑惑,然后动手操作验证所获得的知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老师一堂灌,学生听得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如,明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说课前预习收获,孩子们获得了很多相关知识,有的还提出为什么要学习人民币等,最后通过创设对换人民币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感受了1元包含了10个1角,1角包含了10个1分,使元、角、分计量单位的建立得以内化。同时进行了把2元、5元与以1元为标准的同类量进行了比较、把2角与1分为标准进行了比较这一计量过程,有效地突破了单位间的换算这一难点,孩子们学得轻松愉快,达到了内化计量单位的目的。
        吴老师在教学《时分秒》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体会 1 分钟有多久,先带领学生进行数秒的体验活动, 又让学生自己在1分钟内做一件事情,以这些丰富多彩形式让学生体验1 分钟,使学生在体验中加深理解时间单位,也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我在教学米和厘米、千米中,课堂上开展用1厘米和1米的计量单位去度量物体的长度。为了让学生体验 1米有多长,我让学生测量黑板的长度、窗户的长度,让学生通过这些身边的物件的长度感知1米有多长,从而达到内化了计量单位。
三、课后实践体验,深化对计量单位的表象
        数学实践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它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各种观念和综合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拓展学生的视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有体验的时间与空间,学生通过现实的活动体验,有助于小学生计量单位观念的建立。
        真正地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思考,在探索中求真,进一步深化计量单位的表象,使数学知识的学习具有了现实的意义,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在估测中形成计量单位的表象
        计量单位是人们在认识事物过程产生的,是对客观事物的抽象化,方便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小学生对于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还不丰富的时候,来学习一定理性的知识,也就是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强,因此学习起来会非常困难。小学生建立概念、形成概念思维需要借助直观操作,学生对于直观操作有较强依赖性。计量单位的的教学,应当按照小学生思维规律和特点,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际操作中建构概念,逐步运用概念思维,让小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操作中经历计量单位概念形成的过程,建立计量单位的估测意识。
         如,在“厘米的认识”这一课中,这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基础。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厘米含义,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及测量方法,我设计了操作环节:先让学生拿出尺子,仔细观察,用学生自己语言、动作描述1厘米,感受 1厘米的实际长度。然后,让学生对书籍、文具等物品进行测量,同桌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发现有的学生测量的数据不对,又对这些数据修正。学生建立起来厘米概念之后,我又让同学通过目测的方法对课桌、黑板进行估测。在“米的认识”教学中,学生建立起来米概念之后又不失时机让学生对室外的大树、教学楼高度进行在估测,让学生回家后对电视长度等较长物体先进行估测,再实际测量,这样让学生在估测和度量的操作的过程中建立长度观念,培养小学生估测长度的意识和估测能力。
五、在比较中建立计量单位的表象
计量单位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有适宜性。在现实生活中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单位,小学生很难做到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小学生提供认识计量单位适宜性的帮助,通过对比、讨论和分析为学生全面认识计量单位提供有效的方法。
        比如,在“认识克与千克”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一手拿一支铅笔,另一手拿 2 千克重的实心球,掂一掂、比一比这两件物品的重量, 发现2千克重的实心球掂起来沉甸甸的,时间稍长,小学生会感觉很累;而一个支铅笔放在手上,似乎感觉很轻很轻的,就跟没放一样。通过这样的对比,对于计量单位“克与千克”的认识,小学生就会变得直观、具体了。同时,通过比较、操作过程得到切身体会和感悟,轻的物品用克作为计量单位,较重的物品需用千克作为计量单位,从而达到对“克与千克”观念建立的表象。
六、在实践中思考计量单位
        计量单位的教学活动,需要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学习,让计量单位的教学活动扎根于学生周边现实生活中,并且也要让学生把所学的计量单位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中去,在生活实践中探索并获得计量单位的知识。
        学习计量单位的应用价值,体现在实践应用中。例如,周老师在教学面积单位后,布置实践作业:请为自己房间贴窗花,并计算窗花面积。窗花的规格有 1 平方米、1 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你会给自己选择哪种规格的窗花?为什么?通过学生自己思考、对比、试验、体验等实践活动,面积的计量单位的观念建立在学生的操作实践中形成了,牢牢地深入人心,这样的教学过程和学生体验过程无不会让学生对知识掌握起到关键作用。
        在小学计量单位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让小学生在课前感知计量单位表象、课堂内化为对计量单位理性认知、再通过课后实践活动深化计量单位基础上,找到教学切入点,以操作、体验为手段,借用学习中、生活中的“参照”,帮助小学生形成计量单位清晰的认知。从而让小学生理解计量单位知识,真正做到从经历走向经验,从表象到理性的认知过程。计量单位的教学工作,虽知识量小,但是,教学困难多。我们要认识到小学生计量单位学习中的困难,系统研究小学生计量单位学习中的要点,高度重视小学计量单位的观念建立,小学生学习计量单位教学定能收获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慧敏,实践中思考计量单位,2019,10.22
[2]杨明珠.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融合的教学应用研究E.数学大 世界(上旬版),2018,(9):95-96.
[3]王靖.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融合的教学应用研究[J]-新教育时 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17):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