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常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及其运用

发表时间:2020/7/1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7期   作者:龚 丹
[导读]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重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语文学习机会
        [摘要]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重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语文学习机会,利用生活中的各种语文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生活,记录生活,尝试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语文并运用语文,进而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改变生活。
[关键词] 生活  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也是一门基础学科,所涉及的内容极为丰富,人们既可以通过课堂、课本学习各种知识,拓宽视野,增长智慧;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多种途径,利用各种资源观察生活,记录生活,改变并提升生活质量。教学活动是人类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知识。所以,我们应将语文知识渗透在学生的生活中,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回归生活,让教育回归生活;我们也应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又用语文理解生活、感受生活、装扮生活,让生活变成一种教育。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利用相关资源和渠道进行语文教学,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本人将谈一点自己的浅见。
一、从传统文化中学习语文知识
        我国是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彰显着东方智慧, 在国际舞台上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传统文化代表着我国的精神命脉, 是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体现。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传统美德的体现,更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儿歌、童谣作为以低幼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的具有民歌风味的简短诗歌,它是儿童文学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体裁形式之一。它的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多样,词句音韵流畅,易于上口,节奏轻松明快。游戏歌《找朋友》、《丢手绢》让儿童在游戏时伴随歌谣学会如何交朋友,如何遵守游戏规则。童谣《小青蛙》“小青蛙,叫呱呱,捉害虫,保庄稼,我们大家都爱它”!虽然只有简短的19个字,既描绘出青蛙鸣叫的田野图画,又告诉孩子们一个道理:青蛙是益虫,我门要好好保护它。这样,我们从幼小的孩子就开始灌输他们“保护环境,珍爱野生动物”的观念。
        俗语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的简练而形象化的民间流传的通俗语句。它使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且具有趣味性,也更能够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 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经过大家商量,就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来。“ 众人拾柴火焰高” 比喻人多力量大,“ 一个篱笆十根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人的能力是很单薄的,但是如果有大家的帮忙事情就能办得更好,“大家一条心,黄土变成金”。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借此教育学生要团结要协作。“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告诫孩子要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父母也应该正确引导和管教孩子,不然小时沾染上小偷小摸的坏毛病,长大后可能会发展到触犯刑律的境地,正所谓“小洞不补,大洞叫苦”。
        谚语是反映劳动人民生活实践经验,且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它口语性强,通俗易懂。“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份劳动就有一分收获。“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肯下决心去做,世界上没有什么办不好的事情,困难总是可以克服的,“办法总比困难多”。歇后语是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以绝妙的语言艺术、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竹篮打水——一场空”,“ 芝麻开花——节节高”,“ 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语言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春花对秋月”,“水底月对镜中花”,“山清水秀对人杰地灵”。俗语、谚语、歇后语、对联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中的一部分,语文课堂教学中除了教授正统的传统文化和经典之作,还应多多渗透这些贴近生活、源于生活的文学艺术,让学生从生活中吸取更多的知识。
二、从大众媒体中学习语文知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网络媒体已经悄然进入语文课堂,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源头活水。语文课堂插上了网络媒体强劲有力的翅膀,使学生不受时空的限制,自由的“上天入地”,溯古追今。网络用语、手机短信、流行歌词等新媒体已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和媒介之一。网络流行语是网络信息时代的产物,随着网络信息化的普及,它受到人们的广泛推崇和传播,并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语言形式。网络流行的语音谐音,“886”代表“拜拜了”,“酱紫”表示“这样子”,“copy”就是“拷贝、复制”,“鸭梨很大”表示“压力很大”。还有网络流行的象形符号,“@_@”表示“一个戴眼镜的人”,英文缩写“MM”表示“美眉”。还有像网络中出现的新词”黑客、防火墙、菜鸟、打Call”、“且行且珍惜”、“撸起袖子加油干”等等令人感到新奇的语言,这些语言幽默搞笑又精辟,也展示了汉语言的文字的魅力。课堂中适时适度的引入积极健康的网络流行语,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和交流的速度,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素养的共同提升。
三、从各行各业的广告中学习语文知识
        随着商业竞争的激烈和众多宣传媒介的出现,各行各业为推销商品或提供服务,以多种方式、各种渠道,通过广告媒体向消费者或用户传播商品或服务信息。不管是产品广告、品牌广告、观念广告还是公益广告,它们都或多或少包含一些语文方面的知识。某化妆品广告“今年二十,明年十八”用夸张的手法突出和强调了该化妆品的功效。某自行车广告“骑(其)乐无穷”,某服装店广告“挑衫(三)拣饰(四)”,借谐音化用成语以达到让观众记住商品的目的。某眼镜店广告——“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为了保护你的心灵,请为您的窗户安上玻璃”。这些广告语既诙谐俏皮,逗人发笑,又别出心裁,表达手法高明,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有多广阔,语文的天地就有多广阔。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也应该丰富多彩,并同生活相映成趣。要引导学生明白语文天然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收集各种有用的材料,随时随地把握学习语文的机会。曹雪芹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源头即是生活,生活处处皆学问。
参考文献?
[1]?殷朝美:《网络流行语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影响》,《语文学刊》,2010年第2期
[2]钱小惠.巧用童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J].广西教育,2013.3:65
[3]吴冬梅,客家童谣的特点及其教育价值[J].学前教育,2012.1:67-69.
[4]?安志伟:《论当代网络语言的社会影响》,《理论学刊》,2010年第4期
作者简介:
姓名:龚丹
性别:女
籍贯:四川广安
民族:汉
学历:大学本科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镇沙河北大桥吉得利公司二楼  1500119255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