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中阶段,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有效融合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成绩,同时也利于学生产生积极兴趣。为进一步落实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深入研究,并结合具体教学实际,总结更加有效的融合途径。利用信息技术,构建良好的教学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有机融合
过去语文教学课堂缺少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学习效率不高,不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现如今,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语文教学课堂,极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丰富了学生学习内容,通过信息技术技术助力,能够进一步实现教学有效性。
一、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首先,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随着传统教学中的优秀成分和现代教育理念的有机整合,现代教育技术将逐步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
其次,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开展因材施教,体现教育的公平、民主和全面发展的思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有利于多种教学的策略的实现,深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益,促进了教育方式的转变和教育方法的改革,重要的是对教育制度、教材等也将会带来革命行的影响。再次,现代信息技术本身就是技术创新的产物,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各类知识,它给学生参与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任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翱翔,为他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从而培养想象、激发想象,鼓励参与、启发创造、指导实践,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和探索性学习。
最后,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可以将各种不同的知识信息、如文字、数据、图像、声音等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而展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使抽象的概念、原理、文学场景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信息技术助力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1、借助视频教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信息技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是极其广泛的,首先就是从阅读教学的环境创设上,教师可以借助投影、录像、音乐、动画、电子白板等信息技术为学生阅读创设环境。如,教师在教《纪念白求恩》时,就可以在阅读前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有关白求恩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到这位国际主义战士为中国的抗日战争付出宝贵生命的故事,深刻领会到《纪念白求恩》这篇课文的教育内涵,能够对白求恩有崇敬之情,从而让学生置身于其中进行阅读课文,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国际主义精神。
2、展示语文趣味,培养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也是最能转化成学习成绩的精神支柱。语文学习相对来说比较单调,缺少一些成就感,但是这要看如何转化语文知识,利用信息技术来展示语文趣味,呈现丰富多彩的内容。教师在授课前,要针对教学内容将资料准备完整,然后再开展教学。例如,在教学《塞翁失马》这篇文章时,先将自己制作的动画片播放给学生看,学生对故事情节印象深刻。而且之前学生做了课前预习,比较一下与自己内心想象的场景是否一致,在课堂上可以自由发言,讨论其中饱含的哲理。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在信息技术的助力下,学生看到了语文丰富的故事性,还能和自己的生活挂钩,更有学习情感。
3、拓展语文视野,培养自主能力
学生的学习离不开社会,离开生活的语文便失去了神,失去了魂,也就无法很好地与学生的内心世界沟通,无法产生共鸣。采用信息技术教学初中语文,拓展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视野,能够以此延伸出更多事物发展的规律,学习品质更有所上升。例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时候,学生对这种生活可能不太了解,或者是未曾见过这样的老院子,想象不出这样的院子,学习课文之后的情感产生比较少。采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示鲁迅当时的生活背景,以及多样的照片,甚至影视资料等,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一般去欣赏这些风景。之后还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感受,与刚刚欣赏的风景、照片联系,仿佛由鲁迅先生带领着欣赏一路的风景、听一路的故事、品味一路的情。通过这样的策略,让学生看到他们未曾看到的景,未曾领略的历史沧桑,同时也能更好的理解这个社会,开拓了学习视野,更是培养了语文学习乐趣。
总之,能够合理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有机的结合语文课堂的教学特征,做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处理好多媒体与教师讲解的关系,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活跃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高度集中注意力,自觉地深入到教学内容的深层,不断激活他们的思维灵感,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发展其创造潜能,就一定能实现语文教学的最优化,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张慧芬 《论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 中国新通信,2017
耿艳娟 《浅析初中语文信息技术高效教学策略》 才智,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