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拾荒职业化的原因

发表时间:2020/7/13   来源:《新纪实》2020年第3期   作者: 梁祎琳 何子萌 农思诗
[导读] 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但我们仍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类人,他们有些是拎着一个破旧蛇皮袋,在居民区、在大街上的垃圾箱里翻找废纸、塑料瓶,有些是踩着三轮车或推着平板车,走街串巷的收购废品,他们就是拾荒者。

        广西财经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0
       
        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但我们仍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类人,他们有些是拎着一个破旧蛇皮袋,在居民区、在大街上的垃圾箱里翻找废纸、塑料瓶,有些是踩着三轮车或推着平板车,走街串巷的收购废品,他们就是拾荒者。这些我们眼中的边缘人物,大部分收入微薄,平日里能省则省;在人际交往方面,一部分拾荒者通常是来自同一个地方或者是亲戚关系,另一部分是独自一人,与家人、朋友几乎没有联系;精神状况上,一部分拾荒者认为,他们虽然看着不体面,但不偷不抢不骗,是靠自己的劳动挣钱,养家糊口,也有一部分拾荒者是自卑的、孤僻的;在健康状况方面,因常年与垃圾废品打交道,自己的卫生意识也较差,患上皮肤病或呼吸道疾病的概率很高。我国拾荒者的生活处境并不是很好,政府有关部门建立规范的管理体系集中管理拾荒群体,让拾荒者得到社会各界的尊重与理解是一项重要工作,原因如下:
        一、拾荒者对社会的贡献
        拾荒者对废品回收再利用做出了很多贡献。《世界城市固体废物管理书》中提出,大多数城市,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有一半的垃圾处理工作是拾荒者完成的。拾荒者成为生活垃圾中可回收物收集的主体,这不仅是现阶段我国的国情,也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特点。
        我国人口基数大,乱扔废弃物的现象屡见不鲜。自2019年7月上海正式施行《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起,我国部分城市也陆陆续续对垃圾进行“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干垃圾”、“湿垃圾”分类,但大多数人还是没有垃圾分类处理的意识,不管是城镇还是农村,垃圾分类与无害化处理都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远,有不少具有回收价值的物品被当做垃圾进行填埋处理,既造成资源的浪费,又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白色污染一直是让政府部门头痛的难题。一方面,白色废弃物难以降解,将其填埋,一般可在自然界停留200年,有些甚至需要500年,这对土地有极大的危害,土壤的pH值被改变,农作物吸取水分和养分的能力变弱;若将其焚烧,则会产生一氧化碳、二恶英和可吸入颗粒物,大气被污染,也加速了酸雨的形成。另一方面,塑料废弃物的回收价格较低,因此对于大多数市民来说回收塑料制品吸引力不大。

垃圾回收站的清收只能起到小部分的作用,由于一些人乱扔垃圾,且塑料制品质量轻容易被风吹走,对于塑料瓶等物品的处理非常困难,政府部门经过多年摸索实践且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都未必能有一个良好的成果。市民很少会进行“白色回收”工作,但塑料制品却是拾荒者的主要捡拾物品。拾荒者们很容易就能捡到一大袋子的塑料瓶、一次性餐盒或是泡沫板,再将其拿到废品回收站换钱,这意味着难以回收的白色废弃物在处理前就已经被集中且分类了,无形中给政府减轻了不少压力,也节省了垃圾回收成本。
        一些金属,比如旧电表里面的铜线,是可以回收的,但是很多人嫌麻烦就直接把电表丢了,拾荒者捡到后把电表卖给回收站,铜线经过处理就可以变成新的资源。这一行为提高了资源的再利用率。
    他们是专业的垃圾分类者,城市里垃圾环绕的难题因拾荒者以捡拾废品的方式而缓解,城市污染减轻,可回收资源的再生利用得到实现,不仅节约了巨额垃圾处理及分类费用,也降低了垃圾处理量。
        二、职业认同感
        如今社会越来越开放与包容,人们对农民工、环卫工等所谓的“底层职业”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大部分人认为拾荒者不应该被歧视,他们也应受到尊重,人没有三六九等之分,职业也不应该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仍有一小部分人认为,他们可以去发传单、做服务员,为什么非得和垃圾打交道。
        总体来说,增强拾荒者的职业认同感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利于社会和谐。
        三、推动环保事业发展
        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国家的发展方针也一直很注重这方面内容。垃圾分类在发达国家有很多的成熟的范例,我国也在不断更新垃圾分类方式,进行垃圾分类可为社会、经济、生态带来效益,它是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模式。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垃圾的数量越来越多,不管是对环境还是国家财政来说都是不小的压力。所以推动生活垃圾分类迫在眉睫。拾荒者在垃圾分类方面无疑为我国做出了贡献,他们擅长并且以此为生。把拾荒者加入环保部门,不仅可以提升拾荒者的生活质量,改善他们的生活,也可以推动垃圾分类快速发展,是我国环保事业发展的长远之策。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