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的临床护理

发表时间:2020/7/13   来源:《新纪实》2020年第3期   作者: 陈敏
[导读] 目的:分析总结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的相关因素及临床护理干预方法。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19年11月在本院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86例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将所选样本按照是否出现内瘘失功分均为对照组(内瘘通畅)和观察组(内瘘失功)。分析造成内瘘失功的相关因素,总结探讨有效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年龄>60岁、血栓形成、内瘘狭窄、感染、低血压是动静脉内瘘失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观察

   
        盘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透析室  贵州 六盘水  553537
       
        【摘要】目的:分析总结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的相关因素及临床护理干预方法。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19年11月在本院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86例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将所选样本按照是否出现内瘘失功分均为对照组(内瘘通畅)和观察组(内瘘失功)。分析造成内瘘失功的相关因素,总结探讨有效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年龄>60岁、血栓形成、内瘘狭窄、感染、低血压是动静脉内瘘失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SF-36评分明显提高。结论:针对造成动静脉内瘘失功的相关因素给予患者临床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患者动静脉失功的发生机率,极大提升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
        【关键词】动静脉内瘘失功;维持性血液透析;相关因素;护理干预
       
            血液透析是临床对肾功能衰竭患者实施的肾脏替代疗法,临床应用广泛;而动静脉内瘘可以保障透析治疗的充分性,提高患者治疗期间的生活质量[1]。动静脉内瘘失功,会影响患者的透析效果,甚至造成患者死亡 [2]。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0月至2019年11月在本院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86例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将所选样本按照是否出现内瘘失功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43例患者为动静脉内瘘通畅,观察组的43例患者为发生动静脉内瘘失功的患者。所选患者的相关资料,在分组后组间资料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二)方法
        1.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在本院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并行动静脉内瘘术;以内瘘充盈不佳,上方无震颤、血管杂音小,且透析泵控血流量<200ml/min,不能满足透析要求为动静脉内瘘失功。


        2.护理方法。针对相关致病因素及高危独立因素,制定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1)详细了解患者的相关资料信息,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宣教,疏导患者的不良心理,并取得患者信任,积极配合治疗;(2)提高一次穿刺的成功率,定期更换穿刺部位,降低患者发生内瘘狭窄、生成瘢痕等情况;严格进行无菌化操作,避免发生感染;(3)随时对内瘘的吻合状况进行监测,使用抗凝药物改善患者血管弹性;定期监测患者血红蛋白水平,预防患者发生血栓;(4)指导患者进行膳食调整,确保营养丰富均衡,避免饮食不当对治疗和康复造成不利影响。
        (三)观察指标
        1.造成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因素。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Logistic 回归分析[3],总结造成内瘘失功的相关因素,并对相关指标项目进行赋值后的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造成患者发生动静脉内瘘失功的独立危险因素。
        2.生活质量评分。使用SF-36生活质量测评量表,对观察组患者在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比较,指标数据与生活质量成正比。
        二、结果
        (一)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高危因素分析
        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血栓形成、内瘘狭窄、感染、低血压是动静脉内瘘失功的独立危险因素。
        (二)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
        患者的健康指数、情感指数及心理指数在实施护理干预后,均有了明显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差异P<0.05。见表1。
        表1观察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x±s)
        组别 例数 健康指数 情感指数 心理指数
护理前 43 6.45±2.05 35.25±5.50 15.06±7.25
护理后 43 15.50±2.25 57.50±4.50 28.35±2.05
P值 - <0.05 <0.05 <0.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