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融万象 大化而归一

发表时间:2020/7/13   来源:《新纪实》2020年第3期   作者: 张钟胤
[导读] 作为抽象、线画、感性的书法艺术,形象思维成就了他的生命。无论是书法的学习者、欣赏者,一旦抛开“通感”这一语言手段,感悟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甚至给书法艺术的进步与发扬带来难以逾越的障碍,这是不言而喻的。

        
      
        商丘中等专业学校  河南 商丘  476000
       
        【摘要】作为抽象、线画、感性的书法艺术,形象思维成就了他的生命。无论是书法的学习者、欣赏者,一旦抛开“通感”这一语言手段,感悟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甚至给书法艺术的进步与发扬带来难以逾越的障碍,这是不言而喻的。
        【关键词】书法;通感;作用
       
        “通感”一词,本属于形象思维范畴。是当代大学者钱钟书先生提出并为修辞学中的一种特殊比喻而正名的。所谓通感,就是把人的眼、耳、鼻、舌、身等感官所获得的感受沟通起来,以及由某种(或几种)感官通过“移觉”转化,成为其他感官的感受的一种表现方法。在诸多修辞书中,一般称之为“移觉”、“移情”或“移就”。笔者认为最能概括说明问题实质的,莫过于“通感”一词。因为它不只具有表白的因素,也就是说它不单单是说写主体的移觉,同时,也兼有听读主体被沟通的移觉。这才是对“通感”的全面理解。不然,说写者只为自己的移觉而移觉,显然对沟通思想的概念就不够豁然。所以“通感”这个名字,好就好在兼具沟通中、受双方的奇趣功能。其形象性和感染力也更为昭然。
        作为抽象、线画、感性的书法艺术,形象思维成就了他的生命。无论是书法的学习者、欣赏者,一旦抛开“通感”这一语言手段,感悟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甚至给书法艺术的进步与发扬带来难以逾越的障碍,这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这样说,在书法领域中,通感现象随处可见,比比皆是。作为通感取相的材料是直取宇宙空间和历史长河中的万事万物,无所不包。唐代文豪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形容的好:“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然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从而说明张旭的书法,不但抒写自己的情感,也将大自然中各种变动的形象寓之于书,从而感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直到现在并惠及后世。这些便可说明“通感”在书法艺术中有着思想世界与自然世界相互沟通感知的过程了。
        篆学家康殷师曾讲过:“对于笔法,古人作了不少形象的比喻。例如:‘折钗股’喻厚重深沉;用‘万岁枯藤’喻苍老挺劲;用‘入木三分’、‘力透纸背’喻雄强沉着。这里虽未谈具体笔法,却给人以很大启发,有助于对笔法美的追求。”实践证明,在书法教学中运用“通感”手段,的确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一次,笔者在讲到永字八法中的“啄”字时,有位同学简直忘乎所以振奋出声:“智永禅师这比喻真是想绝了。”立即问他绝在哪儿?回答说:“这个名词不仅说明了写‘短撇’的形象,还说明用笔要有力度才好。


”我当即予以首肯并表扬说:“你的悟性特别的好……还要知道,这不单是比得好,还有“通感”的作用!”于是,在介绍明人李雪庵的《变化三十二势》时,遂将“通感”作为重点加以引申,反响不错。可见将“通感”一旦引入自觉意识,就会产生身临武陵源似的豁然感觉。
        说到结字,也不乏其例,唐张旭见“公主与担夫争道”而联想到点画组合的争让,观“公孙大娘舞剑”而使草书入神。笔者为了引起学生对独体字用于偏旁时形变的注意,草拟了四句歌诀,名曰:《笔中情》
        写字意趣锋中藏,(毛笔书写富于长短、粗细、灵活的优点)
        描画少“女”多倜傥;(书写独体字,要多一分自然,以求舒展、洒脱)
        巧“媳”礼让高邻赞,(凡左偏旁,一般宜侧势让右)
        “婆”婆持家非寻常。(女作字底,宜扁,主笔长横应开而壮)
        课后回忆利用通感手段,对课堂上少讲多练的时间矛盾,也得到相应缓解,我认为这是着意于“通感”的缘故。后汉大书法家蔡邕有这样的表白:“凡欲结构字体,皆须象其一物,若鸟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树,纵横有托,运用合度,方可谓书。”言词中虽没有提到“通感”,而实则有着强调“通感”作用的道理。
        再如,鉴赏书法作品的布白恰到好处,形容为“疏星朗月”;行笔挥洒自然流畅似“行云流水”;评论板桥书作概括为“乱石铺街”;大凡指责过于规整、拘谨的馆阁体犹“状若算子”等等,这些可以说是前人的苦心孤诣所移就的。其特点也全是凭个人直观感受,经过移觉来取得别人意象上的共鸣。
        当然,通感作用与申、受双方知识层次的深浅,生活阅历的广狭以及道德情操的高下等等,影响程度不尽相同,其形象思维的内涵和外延纵然遇上某些制约,一时难于清理,但终能取得愉悦的默契。笔者认为这是“通感”所发挥出来的微妙功能。
        通感,在书法艺术中的现象可谓星斗在天,但同比喻、描述、形容、联想、意境等术语相比,就当前实际情形而言未免显得朦胧,尚未引起学术界应给的一点关注。细思量,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书法艺术中的通感现象及其作用,即使我不谈,有识者也会明白的。尤其它所旁及的知识门类特别的多:诸如文字学、美学、心理学自不待说,天文、地理、数学、力学、运筹等也蕴含其中,甚至哲学、理学、佛学等等也不无涉及。但从博大的科技、文化学术中看“通感”所处,确有不可同日而语之嫌。统而言之,书法艺术中的“通感”,笔者的移觉是一条生鲜的墨鱼,以它那舞动着的十数只腕足,时刻都在攫取、吮吸着所需的营养供应它的成长。待大家共同捕捞出来时,岂不是书法盛典席中一道佳肴。
        以上泛论,词穷难状——通感融万象,大化而归一。——是笔者由衷的呼喊!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