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美术活动游戏化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0/7/13   来源:《新纪实》2020年第4期   作者:郭培
[导读] 美术活动游戏化是现在幼儿园教授美术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幼儿园美术活动游戏化的可行性与教学策略。

        郸城县实验幼儿园  河南 周口  466000
       
        【摘要】美术活动游戏化是现在幼儿园教授美术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幼儿园美术活动游戏化的可行性与教学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活动;游戏化
       
        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和英国学者斯宾塞提出,美术起源于游戏。他们认为:“游戏可以使人从一种理性、符号的状态还原到前符号的直觉、想象、感情和快乐,从中产生创造性的洞见和难忘、持久的喜悦”。
        一、幼儿美术活动游戏化的可行性
        一个发育正常的幼儿,不论他出生于怎样的文化背景,受其内在动机的驱使,都能从“涂鸦”这一美术活动的萌芽状态中体验到极大的乐趣,表现出乐此不疲的投入。幼儿的“涂鸦”是一种纯粹满足于行为本身,毫无外在社会功利目的和实用价值的活动。如果没有受到外界环境中不良刺激的影响,我们会发现学前儿童对美术的爱好随着年龄增长往往有增无减。其原因之一在于,对语言符号系统尚未充分把握的幼儿可以通过绘画这条途径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宣泄心中的情感,从而获得自由与创造的快乐。
        游戏理论的鼻祖福禄贝尔曾认为,“游戏在儿童方面是人类发展的最高表现,因为只有游戏才是儿童心灵的自由表现。它是儿童最纯洁且纯精神上的产物……”这与那些仅从儿童机能上的满足,如认为游戏是儿童过剩精力的发泄来定义游戏的看法大相径庭。著名的儿童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受此启发,提出了“游戏……可应用于儿童一切的活动,儿童的一切活动都是自发自主的,活动本身就是目的,和“功课”或儿童一天正常的生理需要无关”的观点。因此,他在自己的专著《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中将艺术视为游戏的一种形式,认为儿童在美术这样一种游戏活动中,内在需要得到了真正的满足。
        不用赘述,儿童自发自为的美术行为给他们心理上带来的主观感受是积极主动的、没有外在目的的刻意追求、更多地体验着动作和视觉表征本身引起的表达和创造的乐趣。至于通常人们所强调的游戏中的“规则”,其本身是为游戏的顺利进行服务的,它的出现与儿童游戏行为的产生并不同步。
        具体地说,规则游戏是儿童在4岁左右,继婴幼儿的机能性游戏、象征性装扮游戏等之后,与其智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产生的。我们不能因低龄幼儿的涂鸦无“规则”可寻而否认其游戏性。更何况较为高级的美术行为中,自有其一套构图、着色、视觉表现、工具使用的规则要求创作者遵守;如果是集体创作,儿童互相间的配合与合作同他们在游戏中达成的默契异曲而同工。
        二、幼儿园美术活动游戏化的策略
        从上面的论述可知,幼儿园美术活动游戏化是可行的。具体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一)美术活动内容游戏化
        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幼儿都非常喜欢游戏,有明显的游戏自主需要和欲望。


因此,教师选择的美术内容要有趣味性, 应充分考虑幼儿熟悉且感兴趣的事物,应以生活化、情节化、游戏化的内容唤起幼儿的兴趣。例如“吹泡泡”是幼儿最喜欢的一个游戏,教师可以让幼儿自己先玩“吹泡泡”:用吸管蘸一点肥皂水,轻轻一吹,大泡泡、小泡泡满天飞,然后教师再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幼儿观察:“你吹的泡泡是什么样子的?”“吹泡泡这么好玩,我们把它画下来好吗?”在自由自在的吹泡泡游戏中,幼儿感受到了大大小小的圆形和色彩的相互融合。这样,以游戏活动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可以激发其想象、创造的热情。
        (二)美术活动环境游戏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如,教师可模仿民间过年的习俗,在活动室门上贴上生肖题材的剪纸作品,挂上红灯笼;在墙上张贴幼儿创作的剪纸、染纸作品等,使幼儿身临其境地感受热闹、欢快的节日气氛,获得有关民间艺术形式的审美经验,培养幼儿对美的敏锐的捕捉能力。
        (三)美术活动教学过程游戏化
        美术创造的潜能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幼儿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大胆地想象和创造。因此,教师应将游戏和教学融合在一起,以游戏化的口吻导入教学。比如,在画“小鸡”一课中,教师可通过形象的儿歌教学:“一大一小两个圈,插上树枝变小鸡”进行导入,这样幼儿可以很快地画出小鸡;或者在创作之前,教师也可提出一些诱发幼儿主动观察的主题,如先看什么,后看什么等,挖掘幼儿创造的潜能。
        (四)美术活动评价游戏化
         创造的情感评价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幼儿发展为中心,以促进幼儿发展为根本目的。教师可采用游戏化的评价语言,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如,教师可直接进行评价或者让幼儿互相评价,给幼儿更多的鼓励,从而让幼儿始终对美术活动充满着向往和迷恋并保持持续的创作激情,培养幼儿美术创造的情感。
        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应该渗透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之中,特别是应融于美术活动中。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化教学,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大胆进行美术创作活动,自由自在地表现和创造,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更大的乐趣和满足,这对于幼儿健康个性的形成,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菲.刍议幼儿园美术活动游戏化[J].课程教育研究,2016(05):204.
        [2]刘晓丹.开展幼儿园游戏化美术活动的策略分析[J].读与写,2016,(05):251.
        [3]王艳.论幼儿园美术活动的游戏化[J].西部素质教育,2016,(07):126.
        [4]车艺.试论幼儿园美术活动的游戏化[J].学前教育研究,2001,(02):30.
        [5]刘馨蔓.幼儿园美术活动游戏化的实践探索[J].甘肃教育,2015,(02):1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