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下高职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模式

发表时间:2020/7/13   来源:《新纪实》2020年第3期   作者: 马丽芳
[导读] 高职院校培养人才肩负“工匠精神”的教育,培育“工匠精神”靠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支撑,现代学徒制需要弘扬“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工匠精神”,对于经济的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摘要】高职院校培养人才肩负“工匠精神”的教育,培育“工匠精神”靠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支撑,现代学徒制需要弘扬“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工匠精神”,对于经济的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高职人才培养;职业教育
       
        一、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的内涵
        “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学徒培养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是以校企合作
        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岗位能力为根本原则,以课程为纽带,借助于传统的“师傅带徒弟”与现代的“老师教学生”的联合传授知识技能,工学交替、岗位育人,校企联合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新型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
        “工匠精神”是传统职业价值与现代时代精神的融合,包括工作态度、爱
        岗敬业、尊师重道、治身裕国、精益求精。现代学徒制是工匠精神的延续和传承。现代学徒制传承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采取的是“企业师傅与学校老师”双导师制、“学生与学徒”双身份制,是以真实的工作岗位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能力,与工匠精神紧密的相连,不可分割。
        培养高职生工匠精神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必经之路。
        二、在弘扬“工匠精神”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在办学认识上不足
        在面临“中国制造2025”新形势下,有的高职院校对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等国家战略实施中需要大量高技能型人才的认识不够,对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的内涵还不够深入,体现在办学思想上和落实上缺乏应有的高度重视,只是泛泛宣传。
        (二)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中满足社会需要的适应性较差
        由于办学经费紧张和就业压力大的双重影响与制约,有许多高职学校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位不清晰,教育方式跟不上现实社会的需要,职业教育特色未能充分发挥。
        (三)高职学生对未来职业缺乏准确规划
        现在高职学生大都为了谋求一个赖以生存的职业而来,没有在职业教育中及时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对继承、弘扬“工匠精神”感到遥不可及。因此在学习上主动性不足,参加实践锻炼较少,造成职业理论不扎实,动手能力欠缺,职业技能不高。


        三、现代学徒制下高职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模式
        (一)加强“工匠精神”宣传和教育,增加学生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
        高职院校要以“立德树人”为高职教育的根本,重视新形势下职业素质的培养,完善高职教育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因此要培养学徒的工匠精神,应从深入到企业,了解企业文化,与工匠的技能培养方法,通过实地考察、观摩、工作岗位的实习、实训、锻炼,设身处地的投入到真正的工作过程的角色中,通过学习、工作岗位的认知体验,将工匠精神扎根在内心深处。
        (二)校企对接,完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要加快对培养模式的改进,以服务行业、社会为目标,以对接工作岗位为途径,开展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企业深度参与、特色明显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招生、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内容、参与教学实践、参与考核评价。以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劳动教育、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以工匠精神,理实结合、实践为主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专业能力。
        (三)按企定制、创新理实一体“模块化”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上要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和工作过程对接、专业职业资格证书与就业岗位对接,对专业课程进行理论实践一体“模块化”改革,以生产中的工作过程为任务驱动,将所需理论知识和实训项目重新整合,并融入企业生产中,完善教学过程,编制更新校企配套的教材。
        (四)校企共研,打造高水平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
        按照“校企共创、资源共享”的实训室建设原则,在现有实训基地的基础上,进行改造集“教学、培训、服务”一体化的共享创新型生产性实训基地。不但可以满足日常教学,还可以扩展适用范围,对接市场、服务市场,为企业和社会提供创业、就业培训、研发服务,为其它院校师生提供培训、实习、实训平台,注重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
        (五)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创新团队
        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学团队,是当前职业学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培养技能型人才质量的重要保障,是必然选择,建立职业院校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互补,引进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有威望的教师,进行交流和任教,聘请企业专家、工程师进课堂传授专业技能,选派年轻教师走出去到企业、下车间、参加培训,送专业带头人到国外学习,吸收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工匠培养先进做法及手段,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和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职业化”教师队伍。
        (六)发挥课堂教学作用,“教学做合一”的结合
        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项目化教学方法的实施,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充分利用教师课堂教学的作用,大力宣讲“工匠精神”,提升高职生的职业品格和职业素养。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学开始,感受和领悟到工匠精神的深刻含义和价值,在实训中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让学生真正做到熟练掌握一项应用性的技能,在实践和实训中激起他们对工匠精神的追求,形成“教学做合一”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成长为各行业的技师、工匠,从而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吴良芹.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体系构建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7):160-161.
        [2]夏张琳,马丹.现代学徒制背景下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9,34(06):81-84+1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