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的认识

发表时间:2020/7/13   来源:《新纪实》2020年第4期   作者:林振伟
[导读] 怎样才能帮助同学更清楚地认识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认识数学是进入科学之门的钥匙?怎样才能培养起学习数学的兴趣,快乐地学好数学?怎样开发潜能,自主的学好数学?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摆在面前,等待着我们去解决。
        利津县第二实验学校  山东 东营  257400
       
        怎样才能帮助同学更清楚地认识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认识数学是进入科学之门的钥匙?怎样才能培养起学习数学的兴趣,快乐地学好数学?怎样开发潜能,自主的学好数学?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摆在面前,等待着我们去解决。新的小学数学课程体系的建立,必须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要的位置,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我就小学数学课程教改实施中浅谈几点感受:
        一、课堂教学气氛很重要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大都是“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模式,课堂教学主要特征是传授、灌输知识,教师全盘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课堂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的人际关系,营造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
        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首先,教师要热爱学生,这是达到民主和谐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的教学真谛;其次、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老师即是自己的师表,又是最亲、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第三,学生之间要形成和谐、友好、互助、竞争的关系。
        二、研究性学习方式不可少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同样的数学,同样的课堂,同样封闭天空,天天围着书本与教师,上演着乏味的“肥皂剧”,几年如一日。学生是老师的牵线木偶,由教师牢牢地控制着,绝对不能出轨。现在,改革课堂教学,转变这种学习方式显得尤为迫切,把世界作为学生的课堂,提倡研究性学习。因为研究性学习相比传统的学习方式它实现了五个转变:即由重教师传授向重学生自主探究转变;由重课内向重课外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重书本知识向重社会实践转变;由重信息单向交流向重多向交流转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抓住学生活动的兴奋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爱听的、爱看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采用故事、游戏、比赛、调查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使学生产生兴趣,激发自主探索的欲望,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三、教师多重角色转化
         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课堂逐步转化为倡导自主参与的驱动型学习模式。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变“传授”为“自主参与”
        传统的教学方法完全是以教师讲、学生学为基础,根本无法体现出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互动、互助、互主的地位。新课改后的小学教学,应逐步实现教师充当主导者的角色。

提倡把课堂完全地放给学生,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二)变“严格遵守”为“主动探索”
        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接受并努力实施新的教学方法。显然,遵守常规的课堂氛围早已不适应现在的教育教学。在新课改的倡导下,正日益转化为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课堂气氛。
        (三)变“单一化”为“多样化、科学化”
        显而易见,学生的学习需要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学生的学习方法、方式也各不相同,单一的课本资源和学习渠道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不能让他们各自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我们只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为他们挖掘多样化的学习渠道,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渠道自主学习。
        四、数学学习注重生活实践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数学教学的触角应伸向生活和社会实践。
        (一)结合生活实际,合理组织教材,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例如:我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出示学生家庭的画面,厨房内有3摞碗,每摞2个,桌上有4双筷子……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如:我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让学生到操场上走一走,感受100米、200米、一圈各有多长,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走两圈半,这时学生会产生疑问:两圈半是多长?经讨论,学生会发现两圈半是1000米,教师接着说1000米=1千米。这样让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富有魅力,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都十分的重要。
        总之,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所凸现出来的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尊重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等理念新颖、个性鲜明。为此,教师需要具备驾驭教材,处理教材的较高能力,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特点对教材进行教学法加工,这样才能创造性地用好教材。同时,更需要教师角色的一系列创新,以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潮流,进而推进中国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