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盲区

发表时间:2020/7/13   来源:《新纪实》2020年第4期   作者:林昌明
[导读] 这张照片中间的小小孩,虽然她最后给我留下的是背影,但她的“遭遇”和“结局”却引起我深深的思考。

        顺昌县第二中学  福建 南平  353200
        这张照片中间的小小孩,虽然她最后给我留下的是背影,但她的“遭遇”和“结局”却引起我深深的思考。
        5月06日11:04,我正向水南公交站走去。我远远的看了看公交车来的方向,没车,于是放慢了脚步。照片的小小孩在我前方正追着米黄色的、已经泄了一半气快瘪了的气球,气球借着一阵轻风蜷缩到了一辆停在路边的小轿车肚皮底下,不肯出来了。小小孩到了车边,趴下身低下头,或许是看到了气球吧。她很冷静的转身摇晃“奔”向一家店铺,有点艰难的跨上台阶,进了店铺再垫起脚跟,从玻璃门后的门帘里拽出了一根比她身高长三四倍的竹竿。


      她的这个举动,让我产生了极大的震动:这么小小的孩子已然有了这般思维,她知道她的那个躺在车底下的气球用竹竿可以把它拨出来。这岂只是聪明?简直就是智慧。
      这时,店铺里有个男人,估计是小小孩的爸爸,他轻松的就把小小孩刚拿到手的竹竿夺下归位了。小小孩再次努力去拿那根竹竿,竹竿也再次被男人放了回去。小小孩坚持要拿到竹竿,男人粗暴的干涉着;几个回合后,男人用上了“武力”,拿起了一个小拍子抽起了小小孩,同时很不耐烦的吓唬着:再拿就打死你。小小孩哭闹了,嘴里含糊不清,但有一个“球”字,是吐的比较清晰的。
      整个过程不长,我看的一清二楚,对小小孩的遭遇很抱不平;同时,也为这个大男人的粗心、粗暴、粗俗对待孩子的聪颖而感到惋惜。我必须主持公道,赶忙上前对那男人说,你的孩子气球滚到路边的汽车底下了,她想拿回来呢。男人迟疑了一瞬才回过神来,于是他来到汽车边上也趴下身,拿着手里的拍子,把蜷缩在车底的气球扒拉出来,而小小孩早就等在边上了。
      拿到气球的小小孩立刻就破涕为笑了,刚才的遭遇和委屈一下就释怀了,并没有留下一丝怨恨的痕迹;这个男人对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也许习以为常,也就不以为然,并未表现出一丝的愧疚和不安。可是,这个我亲眼所见的短短一分钟的过程,却给了我酸酸的感触。之后我很遗憾没有帮助孩子拿到竹竿,让她自己用竹竿把她的气球从车底下拿回来。
      我们以为两三岁的小小孩,智力低下,也缺乏情商,和小猫小狗一样的不需要尊重;我们以为两三岁的小小孩只有饥饿、疼痛、难受等低级的生理反应,没有高级的情感意识。于是忽视他们的哭闹,甚至粗暴的压制他们的需求……
      “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的事”。了解孩子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要,是爱孩子的第一步。如果你一味只是“爱”孩子却不了解孩子,你的爱,与母鸡对小鸡的爱又有什么区别呢?
  我很伤感:或许我们也曾经忽略了孩子正当的要求;或许我们也曾经伤害了孩子幼弱的自尊;或许我们也曾经粗暴的抑制过孩子的创造力……
  但愿,为人父母者,能明明白白孩子之心,不再那么表面肤浅、自以为是而误人坏事。推而广之,为人师者特别是班主任对于学生而言,要使自己的教育有功效,同样需要关注、关爱学生,并与学生沟通、交流,从而了解、理解学生,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或改正错误,或修正缺点,进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了解,是一种能力。用你的慧眼去观察,做一个懂生活的有情趣的人。
        理解,是一种技巧。用你的慧心去体察,做一个善解人意能温暖生命的人。
  爱,是一门艺术。用心去感受,让你爱的艺术独具匠心,祛除爱的盲区,照亮一方天地。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