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所面临的主要困境研究

发表时间:2020/7/13   来源:《新纪实》2020年第3期   作者: 陶成志 李桂英
[导读] 建设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打造大国工匠、培育新时期的工匠精神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而“工匠精神”流传至今早已涵养了新时代的很多气质,也有着深远的意境,其代表着一个时代各行业的价值观——臻于至善,追求卓越。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输出的摇篮,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当仁不让。但培养工匠精神并非一蹴而就,这需要对高职学生全方位多种形式培养,本文结合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对现代高职学生工匠

      
        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  400021
       
        【摘要】建设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打造大国工匠、培育新时期的工匠精神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而“工匠精神”流传至今早已涵养了新时代的很多气质,也有着深远的意境,其代表着一个时代各行业的价值观——臻于至善,追求卓越。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输出的摇篮,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当仁不让。但培养工匠精神并非一蹴而就,这需要对高职学生全方位多种形式培养,本文结合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对现代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所面临的主要困境进行一定的剖析。
        【关键词】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困境
       
        一、工匠及工匠精神的价值
        工匠是长期受到文明的熏陶、训练、培育出来的一种专门人才,是在整个专门、专业活动中掌握技能、技艺和技术的人才,且达到了一定高度才能称之为工匠。人类从古至今,工匠在社会发展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为国家和社会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生产生活所必需的产品,他们不断的钻研技艺、创新思维有效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产品质量的持续提升。他们创造价值,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的前行。
        “工匠精神”即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类文明的进步逐步加快,而人类文明发展史也表明不论是远古的陶器,还是现代尖端的航天工程,都需要通过工匠的双手才能实现,一旦离开了工匠们的敬业、专注、不断探索与追求,人类的一切奇思妙想都将是空中楼阁。“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更是要不断吸收最前沿的技术,创造出新成果;“工匠精神”是专业精神、职业态度、人文素养三者的有机统一,既是民族文化传统与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中国历史文脉的基因,是能够映现中华文明的底板,故“工匠精神”更是职业教育的灵魂。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当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企业深化改革的步伐也随之不断加快,企业对能力强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有着更大的需求。在高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和培训方面,高等职业院校则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存在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如近年来我国普通高校教育模式的改革且大幅度的扩招,造成职业院校生源严重不足,效益也日趋下降;同时,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均需要不断完善。
        (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
        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大力支持,高职院校规模迅速扩大,其扩大招生规模要以符合基本办学条件指标为标准,坚持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并办出自己的特色。在招生数量上,2005年高职高专招生人数达268.1万人,是1998年的5.6倍,占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数的比例也由1998年的39.8%提高到2005年的53.1%;2010年的招生达到了870万,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达到310万;2011年全国高考招生计划是675万,高职高专招生计划是326万,接近50%。而2019年全国高考报考人数为1031万人,高职高专招生计划已近60%。由此可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已成为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密切关联的高等教育办学机构。
        (二)办学体系需要不断完善
        近年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建适应新形势的教学管理体系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必须建立起“依托行业、校企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动共赢”的产教结合长效机制。在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上要不断创新,这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制度保障。目前以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着力点,高职院校广泛搭建产学结合联盟平台,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产学合作专业覆盖率、校企共同开发专业课程比例、企业兼职教师人数等均在不断的提升。
        (三)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需与时俱进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归纳为:“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的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较大比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这便为高职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故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符合这个要求。高职院校坚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校学生尤其是即将毕业的学生需要进入企业了解实际情况和行业的新要求。


        三、现代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所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受传统文化影响,工匠受到歧视
        在我国古代,君王重农抑商,民众认为掌握某种技能是不足为道的,创新的技能被认为是取悦人的东西,因而工匠的社会地位很低。古人认为,读书学而优则仕,这种思想一直影响着现代人,认为管理者的社会地位高于工匠,学生读书的宗旨就是为了成为管理者,而不是成为一线的技术人员。我国古代虽有木匠鼻祖鲁班,建筑工匠于浩,铸剑大师欧冶子等著名工匠,他们无不投射出大国工匠的精神,但事实上有很多晶灿的技术没有被很好的传承,工匠精神也没有被很好的发扬,就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受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对工匠总持有偏见,所以必须从思想上破除这些观点,扫除职业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阻碍。
        (二)受社会价值观念影响,工匠精神为得到普遍认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风气变动越来越浮躁,人们的社会价值导向也发生了很多变化,那种埋头苦干,踏实研究的工作不再受到人们的重视。首先,越来越多的人崇拜和向往金钱与名利,梦想着一夜暴富,一战成名,而不是拥有超人的技能。家长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去上职业院校,毕业后不去一线找工作;其次,在工作态度上没有做到严谨细致,时常抱着差不多的想法,对工作缺乏精益求精的认真态度,因而工匠精神并没有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
        (三)我国工匠培养机制尚未健全,企业参与度不高
        自从2016年工匠精神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起制造业等行业的热议,许多专家学者也开始专注工匠精神的研究,2017年又将弘扬工匠精神,计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培养工匠精神,需要国家的支持,如提供可实践操作的制度文件和标准规范,给学校提供一定的优惠,鼓励企业入驻学校,深入进行校企合作,打破空谈,以捆绑的合作模式办学。
        (四)职业教育存在缺陷,缺乏培育工匠精神的教育模式
        我国自古不缺乏能工巧匠,但在工业化生产背景下,人们在追求速度和规模的同时,一味的追求机器生产带来的规模和效益,而忽视了追求卓越的品质和工匠精神,当前工匠精神在许多领域已经缺失,甚至出现粗制滥造,制假贩假的社会现象。我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中国品牌,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承担起培养工匠和工匠精神的社会责任。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上,要继承发扬我国古代匠人的优秀品质,推动经济改革,助力国家实现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在培养工匠精神方面,面临着社会传统文化、社会价值观念、培育机制和职业教育模式等四个方面的困境。依据国家的现实需要和发展需求,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势在必行,高职院校是培养和输出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必然承担着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职责。总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所存在的:制度建设不完善;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实践教育不丰富;文化熏陶不够以及“工匠型”教师短缺等困境。为此要从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课程体系,丰富实践教学,强化文化熏陶,以及打造“工匠型”师资队伍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林秀梅,江波,朱明霞.关于高职教育发展现状与趋势的思考[J].当代职业教育,2011(4).
        [2]弋佳.浅议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J].科教纵横,2012(7).
        [3]陶成志.中国制造2025需要找回“匠人精神”[J].工业,2016(9).
        [4]陶成志.基于“工匠精神”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法研究[J].重庆航天学报,2018(3).
        [5]陶成志.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成功,2019(7).
        [6]艾昌清.高职教育教学改革[M].湖北: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基金项目】重庆市职业教育学会重点项目:现代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方法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7—ZJXH—19014。项目负责人:陶成志。
       
        【作者简介】陶成志(1975),男,安徽安庆人,教师,副教授、高级经济师、会计师、注册管理咨询师、在职博士。研究方向: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财务管理。李桂英(1974),女,青海西宁人,心理咨询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