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教学评价改革 创建高效课堂

发表时间:2020/7/13   来源:《新纪实》2020年第4期   作者:杨会
[导读] 对小学美术教学来说,课堂评价作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是有效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举措。但从传统美术教学来看,单一的评价模式,本身的评价存在局限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兴趣的发展,显然无法满足教学要求。

        四大寨民族小学  贵州 安顺  550802
       
        【摘要】对小学美术教学来说,课堂评价作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是有效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举措。但从传统美术教学来看,单一的评价模式,本身的评价存在局限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兴趣的发展,显然无法满足教学要求。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围绕当前小学美术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小学美术评价机制改革的措施与建议,仅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小学美术;评价机制;高效课堂;改革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这个主体,围绕学生开展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同时也应当包含课堂评价。评价尽管不是教学的全部,但其本身是构建高校课堂的基础所在[1]。但从小学美术教学实际来看,仍旧存在沿用传统评价机制的方式,导致学生始终处在被动的状态,对于美术的兴趣难以有效维持,严重制约了美术的效果。这就需要广大小学美术教师全面围绕小学美术教学、新课改要求,全面推进小学美术评价机制改革创新,为创建高效美术课堂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观念转变,建立正确评价观
        观念决定行动,要想推动小学美术评价机制改革,首要任务在于全面转变观念,建立正确的评价观。其一,教师应当全面明确小学美术课堂评价的主要目标,即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巩固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以此来促进学生审美情趣、审美意识的全面发展。教学评价应当避免为了评价而去开展评价,导致评价完全流于表面形式。其二,小学美术评价机制需要充分结合小学生现实情况,将美术学习进程中涉及的客观事实作为评价依据。其三,小学美术评价内容应当避免拘泥于美术技巧、美术技法、美术成绩层面,同时应当将学生创造力、想象力、参与性、积极性、审美能力、审美情感等纳入进来,在进行总结式评价的同时,也需要开展过程评价。其四,小学美术评价应当全面围绕学生这个主体来开展,师生之间应当保持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以此来保障评价的真实、客观。
        二、标准制定,建立科学化规范
        综合参考新课程改革要求,同时结合小学美术教学目标、评价目标,小学美术教学评价机制应当具备形成性、发展性特征,才能够有效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对于小学美术评价机制的改革,首要任务在于针对有关标准规范进行完善,才能有效保障评价的科学性、规范性。具体来说,教师应当将构建高效课堂、提升学生能力作为教学评价标准的着手点,综合参考学生身心特征、美术基础、生活经验等内容,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有效融合横向评价、纵向评价,同时融合定量评价、定性评价,使得评价能够尽可能促进每一个学生得以不断提升。



        三、机制创新,引入多元化评价
        (一)“等级+评语”评价模式
        从传统美术教学评价来看,教师针对学生作品所进行的评价往往都会选择一个等级,然而小学美术与其他科目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单纯进行等级划分无法有效解释问题“原委”[2]。针对上述问题,可以尝试采用“等级+评语”评价模式,在沿用传统等级评价模式的同时,在后面附上一些言简意赅的评价,在激励的同时,委婉的指出一些细微的问题,使得评价更为客观、规范。
        (二)成长记录评价模式
        成长记录评价模式,即在美术教学进程中,针对学生成长进程进行评价。教师可以在班级当中为学生设置个人画夹,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把一些满意的小制作、习作随笔、美术作品等放入画夹,亦或是融入一些艺术品、反馈卡、艺术故事、他人评价等,通过画夹全面记录学生美术学习进程,将画夹转变为学生成长记录,使得教师与学生均能够通过画夹进行评价,让评价全面渗透到学生学习美术的整个进程[3]。
        (三)学生自评模式
        自我评价无疑是一种具备极强情感体验的模式,让学生在自我认知活动过程中,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小学美术同样需要采用学生自评模式,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其自我评价能力,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各种自我评价的机会,包括学习档案、问卷评价以及语言评价等模式,鼓励学生经常性进行自我评价,使得教师能够掌握学生对应的学习特点、学习需求、学习态度等等,为教师评价奠定基础。
        (四)学生互评模式
        新课程改革提倡围绕学生这个主体来开展评价,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自评的同时,也需要重视针对预设与生成的联系进行处理,将学生之间互相了解、互相信任的优势充分利用起来,让学生相互进行评价。通过引入学生互评模式,不仅能够有效落实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开展评价的任务,同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对于美术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基于实际评价来看,学生互评模式不单单包含语言层面的评价,也可以通过互写评语、小组合作来评价。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课堂评价机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其并非单一进行某种评价,而是需要结合小学美术教学要求、教学目标、新课改要求,引入多元化评价机制,同时根据教学实际进行针对性的调整,设计科学、合理、灵活的评价模式,并跟随教学要求进行动态的优化调整,从而有效保障教学评价机制的多元化,促进小学生审美能力、审美意识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辛颖.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农村教育,2019(03):95.
        [2]陈秀环.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基本内涵及实践策略[J].新教师,2018(08):71-72.
        [3]王小妹.多元智能理论视域下的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实证性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01):116-1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