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寄宿制学校寄宿生管理浅谈

发表时间:2020/7/13   来源:《新纪实》2020年第4期   作者:黄大强
[导读] 为了解决农村学生上学困难的问题,应运而生了农村寄宿制小学,大量寄宿生在学校全天候的学习、生活成为普遍现象。因此,在这一背景下怎样管理好寄宿生,确保寄宿生身心健康成长,就成为了农村寄宿制小学实现良性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联系笔者工作实践,简要探讨了农村寄宿生的管理方法。

        平果市同老乡中心小学 广西 百色  531404
       
        【摘要】为了解决农村学生上学困难的问题,应运而生了农村寄宿制小学,大量寄宿生在学校全天候的学习、生活成为普遍现象。因此,在这一背景下怎样管理好寄宿生,确保寄宿生身心健康成长,就成为了农村寄宿制小学实现良性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联系笔者工作实践,简要探讨了农村寄宿生的管理方法。
        【关键词】寄宿生;农村小学;情感
       
        为了保证教育公平性,使农村学生享受更多的教育,国家大力强调教育均衡,推进教育布局调整,促使了农村寄宿制小学的产生。寄宿制的模式,既为师资力量提升、优势教育资源集中等软件方面提供了载体,又使农村教育硬件设施陈旧、生源急剧减少等硬件方面的问题得以较好解决[1]。从当前国内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实际情况而言,很大程度提升了农村小学生的受教育质量,不同程度提高了学生的人际关系能力和个人自理能力,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伴生问题,如亲情缺失、自我封闭、行为极端化等,致使寄宿生诸多行为问题的出现。因此,如何做好寄宿生的管理工作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以身作则,教会学生自理生活
        小学阶段的学生模仿能力极强,教师作为其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一个人群,也是他们模仿的主要对象。因此,教师应注意自身言行,竭力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给学生带好头。与此同时,小学生由于年龄尚小大部分自理能力都较弱,尤其是初入小学的孩子。因此,教师应细致耐心的为他们做示范,教会他们整理床铺、折叠衣被、打饭用餐、刷牙洗脸等基本生活技能。并且,为了学生能够长时间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应制定相关标准制度,如针对卫生维护我们提出了“五不准”标准,不仅让学生与教师知道做什么,还知道如何做、什么时间做、该做到哪种程度[2]。此外,为了调动学生践行行为规范的主动性,可开展适当的评比,通过月总结,树立典型供学生直观学习;通过周评比,对优劣得失进行总结;通过日检查,帮助学生完成不良习惯的改正。
        二、情感育人,培养学生集体意识
        学生来学校寄宿前,都没有集体生活的经历,来自于不同的家庭,因而,多数学生都缺乏集体意识。因此,在管理寄宿生的时候,教师应帮助他们建立起互助、友爱、团结的人际关系,懂得社会是互帮互助的一个大家庭。为了更好实现这一点,教师应利用情感的力量,情感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拥有感染性,换而言之,情能动人。当有同学遇到困难时,教师有意识安排学生去帮助,以使学生在帮助他人的时候,感受到互助互帮的情感,促使学生间的友谊进一步增加。


同时,实践性是情感的又一特点,其也是情感转变、形成的重要前提,因此情感育人需要着手于实践,通过实践能够不断加深学生的情感。所以,在日常管理中,教师应教育学生积极参与到一些服务性工作中,如关闭门窗、为生病的同学端饭、打水、当好值日生等,在这些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渐渐感受到团结友爱的情感,体会到自身精神上的愉悦,从而更多感受到集体所带来的温暖,实现集体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增强。
        三、开展活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
        课外活动时间,是寄宿生行为问题集中表现的阶段。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外活动中放松了监管,予以学生行为自由,这时候部分学生就可能体现出被压抑的不良行为,比如校园霸凌、拉帮结派等[3]。因此,为了真正发挥课外活动的作用,助力学生良好成长,应科学规划课外活动,在适当考虑学生个人爱好、兴趣特点等前提下,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如书法绘画类、乐器类、球类等活动,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学生在自己喜爱的活动中发挥特长。心理学研究表明,若在某一项活动中学生能良好表现自我,则能进一步发展其自信心,有效保证行为的正向性与规范性。同时,就学校管理角度而言,可对乡村少年宫这一平台进行良好运用,最大限度向学生开放各种活动室与器材,竭力为学生营造出愉悦、轻松的课外活动氛围,使学生的业余文娱活动得以丰富。
        四、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在管理寄宿生的时候,应注意家校合作程度的提升。就家长而言,孩子更多时间呆在学校里,对于其很多情况都不了解,因此,应密切联系教师,以更多了解孩子学校内的情况,如此有助于家庭教育活动更有效开展。而从教师来讲,应注意自身主导作用的发挥,可通过利用当前流行的社交平台,如微信群、QQ群等,发送给家长一些家校合作的方法、事例,或是传递一些教育理念、营养饮食等方面的知识。双方在交流中共享信息,分享经验,从而形成教育合力,确保孩子健康成长。
        总之,虽然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出现,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无人看管、学生上学路远的情况,但随之引发的学生行为问题,成为了阻碍寄宿制学校良性发展的突出问题。故此,为了保证寄宿制学校的教育质量,相关人员应积极探讨寄宿生管理方法,以使学生的行为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王存明.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问题的研究与对策[J].数码设计(上),2019,000(008):297-298.
        [2]罗淑琴.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及生活指导之我见[J].名师在线,2019(26):38-39.
        [3]马春邦.分析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住宿有效管理[J].中华辞赋,2019(6):21-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