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有效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发表时间:2020/7/13   来源:《新纪实》2020年第4期   作者:孙成芬
[导读] 提高数学学习效率,是当前数学课改的重要课题,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学校研究的课题《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对课堂的有效性》,针对本校地域环境的特殊生源这个特别的群体,从“语言的艺术魅力”,对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作初浅的探索和分析。

        成都市郫都区岷阳实验外国语学校  四川 成都  611730
       
        【摘要】提高数学学习效率,是当前数学课改的重要课题,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学校研究的课题《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对课堂的有效性》,针对本校地域环境的特殊生源这个特别的群体,从“语言的艺术魅力”,对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作初浅的探索和分析。
        【关键词】有效提高;数学学习;教学用语
       
        如何提高数学学习效率,不管是传统教育,还是现代素质教育,从不同的角度论述颇多,但笔者所在的学校,现在研究的课题就是《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对课堂的有效性》,作为初中的一线数学教师,自然会把这一课题带入平时的教学实践中。
        我校位处城郊,距县城2公里,编制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标准的九年义务教育,无住读学。同时我对我班45名同学的家庭背景作了如下调查,统计情况如下表:
        我校的学生在有效学习数学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学习时间偏少。学生在校时间有限,加之课程多达十余门,数学平均每天也就1.2节课,即60分钟。而数学因其学科特点,是一门具有很强逻辑性,抽象性,系统性的学科,对我校学生(学习基础较弱、学习能力不强)而言,比较难。
        2.课外督促力度有限。学生来源于本地农村或外来农民工子弟,学生放学后自由,独立支配的时间较多,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督促力度不够,仅凭上课40分钟的时间,学生很难比较好的消化数学知识,更不要说培养数学能力。
        3.课外学习缺乏有效指导。数学辅导需要一定文化程度才行,但大多数家长文化偏低,造成学生课后学习缺乏有效的辅导,导致问题堆积,使得学生数学学习异常困难。
        针对以上学情和家庭情况,和学习数学学科的主要矛盾:数学的高度抽象和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的反差。我积极参加学校研究的课题《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对课堂的有效性》研究,让学生在我的教学语言中产生对数学知识的渴望,让学生在我的教学语言中对枯燥的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一、有趣的导入语,让学生在春意中高效学习数学
        巧妙的新课导入是一节课成功的开端,精彩的导入语能强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如在执教<整式>这一课题时,教师一走进课堂边吟诵边书写: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二只青蛙(停顿,学生自会跟着数出)二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引出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就这样在教师轻松又不缺乏数学思考的语言描述中,师生一起步入新授课代数式。新奇的导入语言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密切师生情感,让课堂充满了春意,师生在春意盎然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数学知识,分享探究的快乐,同时学习数学的能力也 “润物细无声”般渗入学生思维深处。



        二、妙语设问,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的火花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设者,教师设置问题的巧妙语言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探索知识的欲望。如学习“合并同类项”这一相关知识中,首先出示一个代数求“5a+4ab+7ab-4a-11ab”,然后让学生来考考老师,让学生说出任意一组a,b的值,不管数值有多大,老师都立即说出代数式的值,学生感到惊讶,立刻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老师这么快能解出代数式的值?有什么秘诀吗?这时老师适时提出: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诀?很自然引入了课题,学生被诱导进入老师设计的“圈套”。老师适时板书课题——“合并同类项”,学生马上纷纷提出“什么是同类项”,“什么是合并同类项”“怎样合并同类项”“合并同类项能解决哪些问题”……这时老师适当指导,激励,让学生根据教材上的知识自主交流探讨。当学生发现了老师的秘诀后,这时老师又抓住时机,进一步设疑,激趣:“同学们都掌握了秘诀,想不想也表现表现,试一试自己的本事。”不用多说,在环环相扣的问题情况下,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被老师的妙语点燃,不断获得新的、成功的体验。一节课下来,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合并同类项”的知识和技能。
        三、精致评价语,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首先要让积极的评价语言适时适度出现在数学课堂上。其实有很多带情感色彩的用语可以信手拉来。如“今天你的表现真出色,虽然说得不够全面,但在短暂时间内想到此已经很好了”,“你回答正确了,再大声一点就更棒了”,“今天大家都不错,比预想好,”这类的语言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很大的鼓舞和推动,而且师生的情感得到发展。
        其次,精巧的评语还要落实在课后练习或测试试卷中。当学生作业中出现审题、计算、观察、分析、判断等方面错误时,不如在错处“做上提示符号”或写上“运算顺序对吗?”“再读读法则”,有利于学生找到错误原因和正确方法,而且彻底掌握自己的薄弱环节。当学生解题方法新颖有技巧时,可批上“解得好,更解得巧”;当学生漏解或分类不完整时,可批上“还有其他答案吗?”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拓宽思维,开发潜能,激活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潜力。
        总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想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不但要有深邃的思想,渊博的知识,和娴熟的教学方法,还一定要讲究数学语言的艺术。总之,教师要用教学语言的魅力去打动学生理智和心灵;用教学语言的魅力去震撼、感染学生。
       
        参考文献:
        [1]应子宁.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及案例分析.中学数学教学2006.
        [2]黄爱华.课堂语言艺术.教育新境界专题讲座.201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