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意义与常态化机制探析

发表时间:2020/7/13   来源:《新纪实》2020年第3期   作者:张冬森
[导读] 我国民族众多,维持社会稳定及国家繁荣,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至关重要。初中历史教学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着天然优势。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意识,使之成为常态化机制,是教师的责任与担当。基于此,本文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民族团结意识的作用进行阐述,并就初中历史民族团结教育的常态化机制做出初步的探析。

        
        玉林市玉州区教育局教育研究室  广西 玉林  537000
       
        【摘要】我国民族众多,维持社会稳定及国家繁荣,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至关重要。初中历史教学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着天然优势。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意识,使之成为常态化机制,是教师的责任与担当。基于此,本文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民族团结意识的作用进行阐述,并就初中历史民族团结教育的常态化机制做出初步的探析。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意义;常态化机制
       
        初中历史教学对培养初中生的民族团结进步意识,有着天然的学科优势,不同的民族的老师与学生,同树大中华民族的民族观与国家观,对推动青少年的家国情怀与品德品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意义
        (一)唤醒历史教师血脉里的民族意识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注重“是什么”的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师生更多地关注重大的历史事件,如政权更迭、经济发展等,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引导,因为考点较少而被忽略,遇到相应的教学内容,则以点讲式完成。实际上,初中历史教学内容里关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资源很多,从点来学习,有各朝代的民族与民族关系、有突出贡献的少数民族英雄;从线来观察,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主线;从面来思考,自古以来,中华各民族为祖国统一、国家强盛、科技文化繁荣等,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样丰富的教育资源,只要历史教师精心挖掘,用心感受,一定会为中华民族绵延流长几千年的文明心生自豪,也会为民族团结共进且仍坚韧不拔而感今怀昔!
        (二)培养具有民族团结进步意识的德睿少年
        厚植爱国主义、感受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也很突出。如关于唐朝的民族交往与交融史,传统教学只要串讲完相关的地区、首领、重大事件、民族政策,解决“是什么”的知识就完了。但如果教师紧紧扣住民族团结进步这个主旨去引导,设计如“在唐代的民族交往中,获得进步的有哪些民族?进步的原因与表现有哪些?”“你怎么看待唐代的民族政策?这些政策放在今天还有现实意义吗?”等问题,既解决了学生的家国情怀的“德”,也解决了“是什么”的“智”,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看得深远、想得宽阔的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民族观、国家观以及世界观。


        二、初中历史教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探析
        (一)精心设计,打造灵动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堂
        课堂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阵地。打造灵动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常态化课堂,注意把握好四个运用,整堂课的教育功效就会事半功倍且充满灵性。一是歌曲的运用。音乐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力。如部编版八下第12课《民族大团结》,以《爱我中华》的音画导入,帮助学生迅速“get”到了本课的要义:民族大团结,进而与教师形成默契,共同进入到民族大团结情绪中学习。二是史料的运用。对史料的解读与研究,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历史。如《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一课,通过史料图片“契丹文字”“契丹货币”“西夏买牛契约”“西夏货币”的比较,让学生明白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多是在吸收中原汉文化的同时“着手创建以民族文字为标志的民族文化体系”,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态度和方法,进而理解中华民族就是在不断地交往,甚至冲突中互相交融与促进。三是语言的运用。语言是最具有传递力的交流工具。如讲授“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这一框题的内容,形容北方草原的“天苍苍,野茫茫”时,教师的语言是形象的,给人以心境开阔的感受;描述“五胡内迁”的路线,教师的语言是平直的,避免出现大汉民族主义观;对民族政权的彼此攻战,教师的语言是感性的,帮助学生感受战争带来的颠沛流离。
        (二)用心组织,创设灵动的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场景
        创设灵动的场景,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深刻和理解民族团结进步。场景设置可以分为课内和课外。在课内,教师可以根据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及年龄特征,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初中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如为突出文成公主带给吐蕃新技术,可以由学生从“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展开想象,选择不同的“工匠”向吐蕃人民展示才能。既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合理想象,又增加课堂趣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让学生从代表汉族的文成公主及代表藏族的松赞干布之间的情谊之中体会到民族团结的真正内涵。在课外,可以适时开展诸如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以及情景剧等活动,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深化理解。例如在《金与南宋的对峙》这一课时,学生聚焦在岳飞被杀及宋金和议的环节,教师在课余时间举办以“和与战对民族团结的利与弊”为主题的辩论会,让不同观点的学生发表看法。在这样的过程之中,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让民族团结、国家统一这一思想在内心深处生根发芽。
        当前我国各民族团结一心,齐心协力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历史教学应当在适当的教学环节,以民族团结进步为基调,积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从而为祖国的统一、强盛作出自身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田志国.新时代西藏高校民族团结教育问题思考[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08):116-118.
        [2]李敏,薛二勇,皮家胜,李健.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涵、功能及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20,31(02):5-10.
        [3]佟建荣.论辽夏金文化中的两种传统[J].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1):44-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