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家校沟通的“六一”准则

发表时间:2020/7/13   来源:《新纪实》2020年第4期   作者:张青
[导读] 伴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家校沟通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无论怎样的家校沟通方式,只要我们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掌握家校沟通的技巧,以家校共同的准则为方向,就能够确保家校沟通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从而推动整个家校合作育人的发展。

        重庆育才中学 重庆 402246
       
        【摘要】伴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家校沟通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无论怎样的家校沟通方式,只要我们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掌握家校沟通的技巧,以家校共同的准则为方向,就能够确保家校沟通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从而推动整个家校合作育人的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家校沟通;受教育者;准则
       
        学校与家庭的有效沟通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是落实立德树人总要求的基点。家庭与学校的有效沟通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到新时代教育的发展和未来人才的培养。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我们该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呢?只要做到家校沟通的“六个一”,则家校沟通必然有效。
         一、一份共情
        家庭与学校之所以会合作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教育对象,即接受教育的人,即是家长的孩子,教师的学生。这便是共情原则存在的最根本条件。然而,接受教育的人只是家校实现沟通的条件,要实现家校的有效沟通,就必须要寻找家校之间更多的共情。从接受教育的人而言,我们的第一份共情应建立在学生健康的身体上,当接受教育者的身体健康成为家校沟通的第一份共情,我们首先便保证了受教育者的安全,也为进一步的家校沟通奠定了基础。其次,我们的第二份共情应建立在受教育者家庭环境上,教师从意识形态上以家庭成员的身份去感知受教育者的家庭环境,可以规避与家庭成员沟通的隔阂。第三份共情则是建立在受教育者的终身发展。结合受教育者个人实际情况、家庭具体情况、学校德育规划、国家德育指向,与家庭一起制定属于受教育者的成长计划,则是实现家校有效沟通的重要保障。
         二、一份认同
        一份认同是实现新时代家校有效沟通的重要内容。教育就是帮助孩子改正不足,家校合作则是帮助孩子改正不足的重要保证。所以,我们首先认同我们的教育对象与教育对象的家庭,不会因为受教育者的犯错而对受教育者的家庭、个人成长盖棺定论。认同家庭对受教育的精心培养,而不是一味指责家庭教育对孩子所带来的不好之处,只有在我们认同对方的同时,对方才能够认同我们,这样家校的合作与沟通就会更好的有效,我们也才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孩子成长的家庭信息,才能够更有针对性的实现家校的共育。
        三、一份情绪
        在家校沟通的过程中,家庭一方的担心程度比学校要高很多,所以难免在家校沟通的过程中因为情绪的变化而出现一些家校沟通的难题。所以,在家校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应当保持一份理性的情绪。当以表扬为导向的家校沟通时,我们应表现对于受教育者的欢喜与宠爱;当以批评为导向的家校沟通时,我们则应以家庭的忧虑和希望为情绪。以受教育者为根本,以国家人才发展大计为出发点,我们的家校沟通则不会慌乱,更会减少许多家校纠纷的出现。



        四、一份适度
        家校沟通的环境适度、语言适度、情绪适度都直接影响到家校沟通的效果。从家校沟通的环境适度来看,家校沟通应当选择比较正式的场合,但同时也不能过于的压抑,这样会在家校沟通的过程中无形给家庭增加压力。从语言适度而言,首先当保证语速的快慢,学校的每一句话都牵动家庭的心,因此在沟通的过程中我们要确保语速的节奏。其次是语言的力度,在立德树人的总要求下,我们教育的主要责任则是帮助孩子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因此我们的语言应当保持对受教育者最基本的关怀,只有如此,家庭才能感受到我们对于孩子的用心良苦,才能让家庭更好的配合我们进行教育,才能够使家校的沟通更加的舒畅。
        五、一份共享
        在家校合作的实践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一些家校的纠纷,主要是由于家校沟通的不当,而造成家校之间沟通不当的重要因素之一则是家校双方没有实现共享的准则。
        家校的共享在应该共情、情绪、适度等准则之下而实现的,在教育的过程中,家庭往往会隐瞒对孩子成长可能带来不利的因素,于是对于孩子所存在的不足势必会对学校引而不报。于是在教育的过程中,由于学校不能及时透彻的掌握受教育者的完整情况,所以导致家校纠纷的出现。例如,家长隐瞒学生身心疾病,导致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导致受教育者身心受到伤害,甚至更加严重,对学校而言本无大错,但由于家庭没有实现信息的共享,则导致了问题的发生。所以实现共享是家校沟通的重要因素,是推动家校合作育人的重要条件。
        六、一份获得
        新时代的家校合作应在不影响学校教育教学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更多的实现这一合作方式,让家长从学校中获得机会,为家校沟通创造更好的基础,这是一份荣誉的获得,也是家长在孩子面前的获得。另一方面,家庭在参与共育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家庭教育的无能为力。所以家长在家校沟通的过程中还需要一种方法的获得,一旦在沟通的过程中,他们获得了解决孩子成长问题的方法,那就获得了一份认同,同时也满足了家校沟通中家庭的意愿以及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
        所以,一份获得不仅能够实现家校共育的目的,也能推动家校沟通的良好进行,是实现家校有效沟通应该坚持的准则之一。
        一份共情、一份认同、一份情绪、一份适度、一份共享、一份获得,是新时代家校合作育人应该坚持的基本准则,也是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总要求。“六一”准则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融汇贯通,是实现家校沟通有效性、科学性、针对性、完成性的重要准则,是推动家校合作育人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慨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54.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生活教育[M].江苏: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1997.44.35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