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低年级应用题教学

发表时间:2020/7/13   来源:《新纪实》2020年第4期   作者:魏倩文
[导读]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堂,强调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又在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孝感市孝南区毛陈镇第一小学  湖北 孝感  432000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堂,强调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又在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2013年后新的教材在修订上也并没有对于“解决问题”单独设定一个单元,而是一般在新知识教学后安排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例题,结合例题教学循序渐进地提供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和基本方法。下面我就小学低年级应用题教学来谈谈我平时应用题的教学步骤与方法:
        一、审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审题是解答应用题的首要环节,其目的是理解题意,是解题的必要一步。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三个步骤帮助学生弄清题目。
        (一)读一读,理解大意
        在日常教学中,很多老师怕读题会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往往草草读一遍题目就分析数量关系,但低年级的学生认字量不多,理解能力不强,所以我一般采用先“带读”后“齐读”的形式,老师带读两遍,学生齐读一遍,其目的在于一是增加学生的认字量,二是帮助学生在读中理解大意。
        (二)说一说,带入情境
        小学低年级的解决问题,大都采用图片与文字结合的形式,借助图片把学生带入具体情境中,帮助学生理解文字呈现的数学信息,对于一些具体情境,低年级的学生会比较积极的说出自己所看到的,读题后所知道的,但也有老师害怕让学生自己说,其原因在于学生自由说时说的过泛过广,与教学无关。所以此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说的信息与本题相关,尽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完整叙述文字及图片。
        (三)议一议,重点句子词语的分析
        新课改倡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低年级的学生阅历有限,阅读量也有限,对于题意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可以通过倾听分享交流,让学生找出题目中不明白的句子或者词语与同学讨论交流。
        案例一:小学一年级上册“原来”问题。
        “树上有一些鸟,飞走了4只,还剩8只,树上原来有多少只?”在讲授此题时先将主题图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在读题、说题之后,很多学生对于“原来有多少只鸟”并不明白意思,此时重点在于分析讨论出来“原来”是什么时候?在此题中原来是鸟儿没飞走的时候,现在鸟儿飞走了,怎样回到原来的时候呢?学生最后讨论出让飞走的鸟儿飞回去。分析出的结论就是树上有8只鸟,再让飞走的4只鸟飞回来,树上就应该有12只鸟。



        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
        (一)化繁为简,简化文字叙述帮助直观理解
        化繁为简的目的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在一年级下学期会出现“无关条件”的应用题,在二年级上学期会出现一题两问的题目。在一道题目中,条件过多,问题过多,很多学生即使在分析出题目的数量关系后也容易出错。此时我会让学生把题目中已知条件用相应的已知量标注的方法来简化题目。这种方法适用于已知条件很多的应用题。
        (二)画图分析数量关系
        小学低年级经常出现的大小数四则应用题,这一知识学生在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比大小时开始接触,要求学生在学会“同样多”的基础上,理解大小数之间的关系。此类题型意在帮助学生理解“多”和“少”,深化大小数之间的关系,低年级的学生往往凭借自己的经验想当然的认为多就是加,少就是减,没有真正建立问题情境与条件之间的联系。所以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用画图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不能简单的从表面内容或者个别字词上来简单理解题意。
        (三)倒推式层层发问
        一般复合应用题有好几个已知条件,应用题的问题总不能直接求出,在此类应用题的教学中采用倒推式层层发问解剖,对于题目所提的问题你必须要知道哪两个相关条件才能解出?对于这个相关条件你知道吗?通过什么可以求出?怎么求?是这类问题的思维模式,决定第一步算什么?
        案例二:一双袜子2元钱,一双手套3元钱,小明买了4双手套。如果他买手套的钱买袜子可以买几双?本题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先提问:“想要知道能买几双袜子?你先要知道什么?”学生会想到“先要知道花了多少钱买袜子?”,“花了多少钱买袜子你知道吗?”,“不知道,那从题目中能分析出来吗?”,题目中说他买手套的钱就是买袜子的钱。算出手套花了多少钱就可以知道买袜子花了多少钱,即3×4=12(元),再来算这12元钱可以买2元一双的袜子买几双,即12÷2=6(双)。
        三、从不同角度对解答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反思
        大多数学生对于“检查”二字很熟悉但苦不得法,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最简单的方法便在于把计算的结果放到题目中去。例于上述所说的一年级的“原来”问题,计算出原来有12只小鸟,把12这个数据放在题目中即树上有12只小鸟,飞去4只,还剩8只,与题目相符,即解题正确。养成对计算结果的检查意识,将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四、课堂升华,让数学回归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的教育就是生活教育。所以一般在上完新课,处理完练习以后,我常常会请同学们当“小老师”出于今天课题相类似的题目考考老师,考考同学。虽然刚开始有些困难,但慢慢的学生出题能力增强后越来越融入到这个环节,争当“小老师”。学生平时也更注重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也能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亲近数学。
        以上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并不是孤立的,在实际解题中,往往是多种同时用到的。在教学过程中摸索综合有效的教学方法,并长期训练。我相信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定能逐渐上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