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课程的开发与创新

发表时间:2020/7/13   来源:《新纪实》2020年第4期   作者:王娟
[导读] 学校开发课程资源,注重课程之间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打破各类课程与学科之间的壁垒,提炼课程主题,积极探索“整合教学”、“主题式”学习活动。遵循‘全课程’大主题、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方式,秉承“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理念,结合学校的发展特色和地域特点,在与生活发生紧密连接的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全时空、全方位、全身心地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

        西宁市阳光小学  青海 西宁  810000
        【摘要】学校开发课程资源,注重课程之间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打破各类课程与学科之间的壁垒,提炼课程主题,积极探索“整合教学”、“主题式”学习活动。遵循‘全课程’大主题、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方式,秉承“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理念,结合学校的发展特色和地域特点,在与生活发生紧密连接的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全时空、全方位、全身心地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
        【关键词】跨学科;融合;专业成长
       
        一、阳光课程建设起源
        西宁市阳光小学,自2013年3月建校、招生,是西宁市唯一一所寄宿制学校,下设4个教学点。建校初期,教师为总寨地区合并分配的老教师,平均年龄45岁,这些教师很少外出参加培训,思想观念和教学手段陈旧,信息化技术的知识匮乏。学生来源全部为总寨地区的农村孩子,大部分家长外出打工,一部分孩子因为离家较远在校住宿。学校需要发展,教育教学需要进步,因为师资力量的薄弱,学校面临着困难和挑战。基于以上情况,学校在积极寻找适合发展的课程建设之路!
        二、阳光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我们开发课程资源,立足国家课程,落实地方课程,开发校本课程,统筹国家、地方、校本课程,注重课程之间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打破各类课程与学科之间的壁垒,提炼课程主题,积极探索“整合教学”,“主题式”学习活动。
        2015年开始,开始接触学科融合的理念,先后派遣老师赴北京学习“全课程”教育。有了先进的理论和方法的指导,我们遵循“全课程”大主题、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方式,秉承“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理念,结合学校的发展特色和地域特点,在与生活发生紧密连接的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全时空、全方位、全身心地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
        学校对课程建设的初探成为了学校发展的助推器,建设了一系列的适应学生发展的课程。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来设置,体现学科融合的特色,满足所有孩子的个性需求,实现每个学生“健康、阳光、乐学”的成长目标。在慢慢探索中,学校课程建立了基于儿童立场的主题单元框架,每一年的“活动课程超市”开业是孩子们最开心的事情!
        活动课程超市的开设挖掘了教师自身的优势,给予了孩子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权利。随着老师们对跨学科融合课程建设的初探,每一位教师的思想观念在改变,教学的环境和氛围在改变。


从教研开始,每一学科的教师再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在大主题的引领下,执教者用开放的眼界和思维,引领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碰撞和研讨。各个学科的教师都来观摩研讨,看看不同学科的课堂,学习不同的教学理念、方法、内容。
        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学校成立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美术等共8个同伴艺友学习工作室。各工作室分层次分阶段分主题开展教学研究,探讨学科之间融合的教学应用模式。我们开展的主题式教研是一种以本学科的一个主题为开发点,汇集与主题相关学科的教师们共同参与的跨学科教研活动。教研的方法是:先挖掘主题——明确职责——组内分工(让工作室的每一位老师读参与到课程中)——开发研讨——课堂实践——课后交流——再反思——汇总。在最后的汇总环节中,要求老师们对所开发并实践的主题式课进行汇总,丰富本学科的校本课程。
        三、阳光课程的再次开发和创新
        经过三年时间对课程的探索,学校开始系统的构建课程,对现有课程进行开发和创新,开展主题式的项目学习。在每学期的开学课程中,“开笔礼”传统文化课程对一年级新生来说是一堂必修课,分为正衣冠、朱砂启智、启蒙描红、感谢恩亲、击鼓明志、礼成合影六部分。“明礼养正、启蒙明智”,让孩子们在入学的第一天懂得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明白勤学苦读、尊师孝亲、崇德立志、仁爱处事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德高望重的老师们给一年级的孩子们点朱砂,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写“人”字,在人生的启蒙阶段,教导孩子们要像“人”字那样顶天立地。这样的课程不就是育“全人”的第一步吗,让学生感受到入学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让他们迈开学习的第一步,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从2018年9月开始,学校被确定为全景式数学基地校,我们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从系统的了解12册的数学教材开始,每周二下午全体数学教师集聚一起进行研讨,根据课标内容对教材进行重新的梳理,将数学内部的知识进行整合,同时纳入数学文化和历史知识,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不仅在教学上将各学科融合之间进行知识间的融合,我们还确定了主题式项目式学习。一个主题统领各个学科,以丰富多彩充满智力挑战的游戏化、生活化的形式展开课程学习。在阳春三月的时候我们设计了“春天课程”。从春之声、春之影、春之愿、春之种四个内容,让学生们感悟“春”的生命力,发现春天的意义,也让孩子们感受到生命的意义,懂得敬畏生命,懂得在春天种下希望的种子,在秋天收获希望的果实。
        四、学科融合课程建设的发展愿景
        在慢慢地实施过程中发现,以学科融合课程建设的教研对学生和老师的发展是有很大帮助,改变了一门学科的教师单打独斗,融合多学科教师的智慧,让课堂的教学更丰满。学校课程的建设更应是灵动多元的,实现学科之间的高度融合,实现与真实生活的高度融合,密切学生与自我、与生活、与自然的联系, 积累真实的社会生活经验,使学生有足够的能力来应对未来社会新的挑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