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的技巧

发表时间:2020/7/13   来源:《新纪实》2020年第4期   作者:汪灿
[导读] 导学的目的是什么?导学不仅仅是帮助学生解疑提炼,更重要的是要导出学生的兴趣,导出学生的学习激情,导出课堂的气氛,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怎样导——兴趣实验、小魔术、谜语等。

        重庆市合川区育才中学  重庆  400000
       
        【摘要】导学的目的是什么?导学不仅仅是帮助学生解疑提炼,更重要的是要导出学生的兴趣,导出学生的学习激情,导出课堂的气氛,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怎样导——兴趣实验、小魔术、谜语等。
        【关键词】导学;兴趣;技巧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核心是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当今,我们正倡导:“引导自学型课堂”这一教学模式,旨在把握新课堂教学改革的脉搏,推动课堂教学的研究和完善。这一教学模式的思想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强调在课堂上学生为主体,其目标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一思想理念的指引下,《小先生助教推学》课堂教学模式在我校已全面推行,在小先生的深度参与下,让课堂教学克服了教学的盲目性,优化了教学过程的管理,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当然,这一成果的取得,关键在于老师有意识的引导,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老师要适时的导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导出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才能更加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结合平时的教学,就我是如何导出学生的学习激情,让学生有效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的,谈一谈我的一点粗浅的做法。
        在践行《小先生助教推学》四学模式的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导学的过程。经过学生的自学,一部分学生已大致了解所学的知识要点,而对于平行班和不太爱学习的学生来说,根本就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这时,如果老师只是单方面的想去解惑提炼,那纯粹是做无用功,你在讲台上费心尽力的讲解,绝大多数学生可能都是置若罔闻,身在曹营心在汉;但是,如果你能给予恰当的引导,就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即将学习的知识产生兴趣,就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了。比如:在进行初三化学的《绪言》课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课前预习。大家都知道,对于初三学生来说,绝大多数学生都已经厌学了,尽管是一门新的学科,很多学生还是没有兴趣,根本就不想学,而且绪言课也没有什么新奇的东西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这时,如果老师只是想把知识点解疑提炼,那是一点效果都没有的。


我就不去解疑,而是别开生面的开始:我拿着一个酒杯(烧杯也可)走进教室,激情四射的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朋友初次相聚,怎能不喝酒呢?”我就顺势向杯中倒入‘白酒’(实际是碳酸钠溶液),问一女同学:你喝白酒吗?哦,对不起,女生不喝白酒,喜欢喝‘红酒’;没问题,马上来。我马上向‘白酒’中加入无色酚酞,一杯色泽亮丽的‘红酒’呈上;哦,这位同学他说他想喝‘可乐’;没问题,我马上准备。我就向‘红酒’中倒入准备好的稀盐酸,‘红酒’杯子中马上产生气泡,并变成了无色,这样‘可乐’就有了;我又问另一同学,哦,她说她喜欢喝‘牛奶’。好的,‘牛奶’马上来。我就向另一杯碳酸钠溶液中加入无色氯化钙溶液,一杯‘牛奶’就呈上了。
        通过这一连串的‘魔幻小实验’,再加上风趣的语言,学生的兴趣基本上被调动起来了,不断有同学发出感叹:好神奇啊!这时,我再问:同学们平时点灯用什么?大家七嘴八舌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待同学们发表完了,我拿出一根玻璃棒,今天 我们就用这根玻璃棒来点燃酒精灯,有没有同学愿意来尝试一下呢?这时,很多同学都跃跃欲试;我就让最积极的男同学来点燃了酒精灯。大家一阵唏嘘,欲知原理如何,且听今后讲解!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兴趣,探究欲望统统激发出来了,自然对化学这门学科产生了好感,对后面的教学效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我们在导学的过程中,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适时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斗志。我在上《燃烧的条件》一节时,我一上讲台,就出示一根木签和一片苹果,问:苹果能燃烧吗?我马上点燃苹果,苹果燃起来,并立即把燃着的苹果放入口中并吃掉,说:好甜呀!这时,学生目瞪口呆的看着我;老师适时提问:同学们平时在生活中能点燃苹果吗?老师的苹果为什么能燃起来呢?燃着的苹果会把老师的口腔灼伤吗?有没有同学想试一试呢?苹果挺好吃的哟!这时,好多同学都想来大显身手,我就让一个同学来尝试,并让他说出他的感受,老师马上提出问题:能解释原理吗?不能;想知道吗?学生答:想!我们就开始探究之旅吧!并要求同学们回家后都去表演一下老师展示的才艺。这样,学生的求知欲自然就被激发出来了,课堂效率就可想而知了。
        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要洞悉学生的心理,适时加以扶正,加以引导,才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到课堂上来。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有时一个小故事,一则恰如其分的谜语,或者是一个现身说法,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关键是我们老师要会引导,要导得恰到好处,要导进学生的心理,要导的巧妙,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抓住学生的思维,去触及学生的灵魂,去激发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要让学生自觉的去探究,去思考;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效,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