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管理工作中促进“学困生”转化路径探讨

发表时间:2020/7/13   来源:《新纪实》2020年第3期   作者:蓝柳华
[导读] 新形势下,德育教育被提到更高位置。因此,在学校教育管理中,德育管理工作占有重在的地位,这也是新课对学生素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所以,如何在小学中开展德育教育,尤其是针对“学困生”实施德育管理,促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考量着小学教师的教育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在对目前小学德育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小学德育管理工作中“学困生”转化路径进行深入探讨。


        云浮市第一小学  广东 云浮 527300
       
        【摘要】新形势下,德育教育被提到更高位置。因此,在学校教育管理中,德育管理工作占有重在的地位,这也是新课对学生素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所以,如何在小学中开展德育教育,尤其是针对“学困生”实施德育管理,促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考量着小学教师的教育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在对目前小学德育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小学德育管理工作中“学困生”转化路径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小学教育;德育管理;“学困生”;转化路径
       
        小学阶段教育,对于小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的启蒙与引领作用。尤其是这一时期的德育教育,对于小学生未来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各小学校要立足新课改要求, 以培养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教育出发点,通过实施有效的教学管理与德育管理,促进小学生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提升综合素养。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重点就小学德育管理工作中“学困生”转化路径进行深入探讨。
        一、小学德育管理目前现状及分析
            从目前小学德育管理现状看,与新课改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其现状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如下[1]:
        (一)德育教学内容与新课改要求脱节
        目前德育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现在小学德育教材中所采用的内容大部分与小学生活相脱节,与新课改要求未能同频共振,导致小学生对于所学内容难以理解与把握,因此,致使德育教育效果不佳,未能很好地融入小学生日常生活之中。
        (二)德育管理方式缺乏创新
        现在的小学生思想更加活跃,自我意识更强,但目前部分教师所实施的德育管理,不能从小学生特质出发,对于所需开展的德育管理内涵认识不足,仅仅停留在小学生按时完成作业、遵守纪律等层面,因此,对于小学生思想的启蒙与行为的引导做的不够,甚至缺乏。导致小学生很难做到在现实生活中,践行德育教育成果。
        (三)德育管理评价机制缺乏有效性
        如何评价德育管理工作,是当前各学校与教师面对的重要课题。从目前设置的评价体系看,既缺乏以新课改要求为指导,也缺乏对小学生特质的考量,更别说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因此,评估结果的有效性未能充分发挥出来。
        二、小学德育管理工作中促进“学困生”转化路径探讨
             针对上述分析,在“学困生”转化教育中,更需充分发挥德育管理的积极作用。


        (一)以“学困生”特质为切入点,发挥德育管理的引领作用
        小学阶段的学生,自觉性较差,但不缺乏个性与主见,尤其是“学困生”,其自我意识更强,且逆反心理强于其他学生。因此,教师在对这部分学生施教时,需做到有的放矢,即[2]:一是找准“学困生”的特点、兴趣点以及需要纠正的行为习惯,在此基础上,以更多的耐心与引导,让其逐步认识到,良好学习习惯及行为习惯养,对其成长的重要性。二是教师对待“学困生”要一视同仁,即不能歧视,更不能强压硬管,而是要针对每一名“学困生”的特点,因材施教,通过心理干预,正向引导,肯定鼓励等方式,引导小学生能够听进教师的话,并逐步自我觉察与改进。
        (二)以家长、班主任与课教师形成合力,促“学困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学困生”的管理与教育,仅告学校教师是不够的,还需学生家长的积极参与和配合。通常情况下,小学生在家与在校的表现会有很大差异性,因此,形成合力需要,即[3]:一是班主任与学生家长之间,需建立良的沟通关系。一方面班主任及时将学生在校表现及需要家长配合方面进行有效沟通,双方共同努力,借助德育管理,提高小学生的自控力,增强自我学习意识;另一方面家长需与教师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既要主动了解孩子在校情况,更要严格管理孩子,尤其是在家中增强德育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二是班主任与任课老师之间也在多沟通学生学习情况,尤其是“学困生”情况,针对存在问题及其心理状况,实施有针对性的德育管理,三方共同发力,促进“学困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以潜能挖掘,促“学困生”筑牢良好行为习惯基础
        “学困生”也有其可以挖掘的潜能,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其进行德育管理时,务必做到,即[4]:一是有意识引导“学困生”参与能够展现其长处的活动。如有的学生具有书法、绘画、唱歌以及表演等能力,教师即可让其在活动中尽情展示,或者代表班级参加比赛,以增强其自信心。二是有意识让“学困生”负责某项事务性工作,并给予其充分肯定与鼓励,以增强其责倕与担当意识。三是有意识让“学困生”与班级表现较为良好的同学结对子,通过榜样的引领,逐步促进其改进自身不良行为习惯,从而筑牢良好行为习惯基础。
        综上所论,在小学德育管理中,促进“学困生”转化,需要学生所在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及家长的共同配合,同时,良好的教育管理理念与教育方法,对于“学困生”良好行为养成与转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明.浅谈小学管理中的德育教育和安全管理问题[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6):1.
        [2]陈勇.农村小学德育管理现状及提升对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2):6-7.
        [3]赖慧浓.浅谈适应时代发展的小学德育工作管理[J].课程教育研究,2018(38):69.
        [4]陆晓华.小学德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17):65-6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