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学科开放式教学与学生良好习惯养成

发表时间:2020/7/13   来源:《新纪实》2020年第3期   作者: 罗香兰
[导读] 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中,素质教育是被重点关注的教育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教育者重要的一项任务。针对在《道德与法治》中教师进行教学出现的问题有:固守旧观念,不求进步;课堂设计保守缺乏创新,开放性与实效性差;课堂内外连贯性差,多面育人环境不完善,对于小学品德学科开放式教学与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提出以下几点教学策略。


   
        广州市增城区永宁街第一小学  广东 广州  511356
        【摘要】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中,素质教育是被重点关注的教育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教育者重要的一项任务。针对在《道德与法治》中教师进行教学出现的问题有:固守旧观念,不求进步;课堂设计保守缺乏创新,开放性与实效性差;课堂内外连贯性差,多面育人环境不完善,对于小学品德学科开放式教学与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提出以下几点教学策略。
        【关键词】开放式;小学;品德教育;教学
       
        一、小学品德学科教学基本概况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被广泛关注的素质教育正在替代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其中,小学品德学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正在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正处于一个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此时对他们进行良好的品德教育,有利于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更好地开发自己的思维。
        而现实情况却是,教师在进行品德课程教学时,自己并未从意识到品德学科教育的重要性。而许多想上好该课程的教师,很多时候又因为自身受到传统教育的束缚,思想与教学方法僵化,在课堂教学中以自己讲为主,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至于与成人思维和道德观念不一致的学生无法理解或认同老师所给予的答案,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而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差强人意。
        为此,笔者就在教学工作中所观察、总结到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品德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并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二、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现存主要问题
        (一)教师固守旧观念,落后不求进步
        由于课程目标的不易变动性特点,部分教师在进行品德教育课程备课时,出现应付了事的消极教学态度,过于依赖原有教材中一成不变的形式来开展教学活动。教师若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都是没有很好地结合时代特点的陈旧案例,这是与每时每刻都在发展变化的社会相脱离的。学生接触了这些没有太多参考价值的案例,在生活中遇到相应的问题却无法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应对时,会对在该品德学科学习到的知识产生困惑。
        虽然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中提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但是仍有部分教师依然拿着“老一套”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上充当着“掌控者”的角色,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着知识,其主体地位没有很好地彰显出来,无法有效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去。学生在此课堂无法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处于一种压迫的、被动的学习状态。在此状态下,学生无法提高学习积极性,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不仅如此,在许多学校里,品德教育课程的教师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充当的。此部分教师对此学科大多是以完成任务、敷衍了事的态度进行教学。这体现了部分教师乃至于学校对品德学科教育的不重视。教师和学校若固守传统教育模式,只重视主学科,而不把《道德与法治》等品德课程摆在重要位置,会对正处于身心发展重要阶段的学生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二)课堂设计保守缺乏创新,开放性与实效性差
        《道德与法治》并不属于小学的考试科目,这导致该学科被重视程度较低。一般学校里也较少会配备专业的品德学科教师。其他充当此门课程的教师很少会像对待语文、数学等主科一样,在进行备课活动时深度挖掘时教材知识点,并没有做到对已有教材的再补充、再创新,有的课件甚至多年仍然重复使用。因此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只是通过读课本的案例、播放电影视频等形式,却没有适当地引导学生和给予针对性的指点,则这些案例对于处于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理解能力有限的小学生而言是脱离生活的,不利于理解的。这些老旧的案例,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脱节严重,自然就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引起学生对此课程的抵抗情绪。
        《道德与法治》在每一个单元、每一节课都有相对应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当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来进行课堂设计。而如今的小学品德教育的课堂设计大多一味沿用过去的课件,内容落后缺乏创新性。提高品德修养,培养良好习惯,是一个长期不间断的过程,但是实际上很多教师上完一堂品德课就相当于“完成任务”,并没有对学生后续的品德修养知识是否掌握、个人习惯养成如何进行跟进,也就是说品德教育只限制在了课堂上的40分钟。因此,小学品德教育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开放性太差,其活动范围小,影响时间短,就很难让学生有实质性的改变。
        (三)课堂内外连贯性差,多面育人环境不完善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在中国新课程改革而增加的一门重要的综合性课程,是中国特有的一门学科。它与语文、数学等知识类学科有所不同,是能够提高人的思想境界以及道德修养,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基础性学科,可见该学科对于个人的培养的重要性所在。可如今的品德教育教学环境是挺“奇怪”的,品德教育课只局限在教室之内,学生没有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在课堂之中没有做到和其他学科相互渗透,课堂之外没有与学生家庭以及社会进行信息交换。过于封闭的教学环境,其里面的教育氛围就像一潭死水,毫无活力。
        课堂上,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时,给学生呈现的案例以及观点很大程度会成为学生形成三观的参照。


传统的教学指导思想必然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许多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并未站在学生仍是处于自我认知发展阶段的儿童的位置上,强行把成人的价值观灌输给了学生,结果严重影响学生的自我人格的发展。而课外又没有给学生一个去观察自身生活,体验社会的一个机会,也没有和学生家长一起密切关注学生对品德教育知识的掌握以及良好习惯的养成,导致品德教育在学校、社会、家庭中出现了断层,无法形成一个连贯的育人网络,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三、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策略
        (一)转变教师观念,提高对品德学科教育的重视
        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对学生的习惯养成,品德修养的提升有直接影响。因此授课教师要转变过去只强调学生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培养自我能力的观念,对品德学科的态度重视起来。同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采取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活动的学习指导方式。
        教师应遵循新课标改革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要求,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中,发挥学生作为主人翁的自主学习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关注学生内心情感的表达和需求。
        (二)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开展开放式课堂
        不走出教室,接触真实的社会环境,学生是无法真正地从学校的品德教育课中得到自我的提升的。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改变以往封闭的课堂环境,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开展开放式课堂。为此,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开放的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往往是依据自身的价值判断去选择性地接收知识的,学生在教学活动开展的时候,都是独特的个体,都伴随着自身特定的情感与态度。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每一单元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下,教师应该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个人的道德认识差异,进行灵活的教学设计,全面地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情景教学把品德教育置入学生的生活场景中,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让学生回归生活,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2.开放的教学过程。相比于传统的仅局限于40分钟课堂的教学过程,开放式的教学过程应该还包含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开放。
        (1)在品德教育的课堂开始前,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个问题,让学生在学校之外、课堂之外去查阅资料,进行调查、采访等社会实践。这样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还能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求知识的能力和兴趣。
        (2)在课堂进行时,老师应充当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身份,让学生自主提出疑问,自主开展小组合作,让学生自主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探究。让学生从小就在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表达的氛围中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3.开放的教学方法。品德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的教育。而过去的品德教育,往往是教师把自己作为成人的角度理解的道德知识和观点,强行灌输到学生的脑中,让学生按照老师所传递的价值观去追求自己的价值,这样学生就失去对自己道德价值观的自主性。
        因此,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下,教师应该改变这样的做法,应该尊重学生在生活中的自我体验,利用情景教学方法,结合符合时代特色以及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让学生在自身生活体验的基础上感悟教材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且让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并给出自己的看法,让各学生一同思考。
        4.开放的教学评价和反馈。正如以上所述,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独特生活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表达和认识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而是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中提到,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诊断和激励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时愿意表达所感所想的积极性。
        (三)建立以学校、社会和家庭为基础的多方面育人环境
        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不间断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除了学校和教师的能力,还需要社会与学生家长的同心协力。在基础教育中的学生,正处于认识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因此,除了在学校里,教师要给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也要及时与学生家长做好沟通,与家长了解交换孩子课内课外的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保持品德教育在学生身上的连贯性,营造一个以学校、社会和家庭为基础的,良好的育人环境。
        四、结语与思考
        小学品德教育是倡导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基础性课程,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自我道德修养,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为学生在之后的学习生涯中的思维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在进行品德教育时出现的问题急需得到改善和解决,教师应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解读教材并利用生活实际案例进行灵活地设计,开展开放式创新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利用开放式教学,改正品德教育教学中的错误,让品德教育成为真正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学科。
       
        参考文献:
        [1]蓝吉红.基于生活化教学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J].学周刊,2019,12:101.
        [2]杨观浩.拓展学科教学空间焕发课堂生命活力[J].课改视点,2008,6:15-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