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发表时间:2020/7/13   来源:《新纪实》2020年第4期   作者:王钧林
[导读] 农村前往城市务工,推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同时,却有一系列遗留问题有待解决。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很多留守儿童是交由隔代亲属照顾衣食起居,作为临时监护人,对于孩子的监管并不如父母那样全面,加之理念滞后、文化素养不高,难以为孩子提供正确的引导和支持,加之还有很多孩子无人照看,可能受到客观因素影响误入歧途,因此,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愈加严峻。

        诸暨市暨南街道中心学校  浙江 绍兴  311800
       
        【摘要】农村前往城市务工,推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同时,却有一系列遗留问题有待解决。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很多留守儿童是交由隔代亲属照顾衣食起居,作为临时监护人,对于孩子的监管并不如父母那样全面,加之理念滞后、文化素养不高,难以为孩子提供正确的引导和支持,加之还有很多孩子无人照看,可能受到客观因素影响误入歧途,因此,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愈加严峻。本文主要分析社区教育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合理有效对策,将社区教育付诸于实践,以期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农村;社区教育;留守儿童;儿童教育
       
        社区教育是指通过组织社会活动,将有共同文化维系力的群体整合在一起,积极开展活动。社区教育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渗透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对于儿童心理素质、道德品质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加深社区教育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分析,可以塑造良好的社区环境,改善以往农村落后的教育环境,提供优质、高效的外部成长环境,促使儿童获得健康的发展平台。但是,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很大的问题,基础教育资金投入力度不足,农村优秀教师匮乏,加之教育理念滞后,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水平直线下降。因此,推动社区教育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融合,充分发挥社区教育作用,提供优质服务给农村留守儿童,整合资源,促使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村务工人员前往城市,农民工务工、经商人数急剧增长,另一方面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快速增长。多数的农村留守儿童是在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区域,而这些农村留守儿童日常生活的区域,无论是经济条件还是教育条件都十分落后[1]。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超过九成是与祖父母一起生活,但是祖父母由于年龄较高,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导致很少有祖父母估计到孩子教育问题,也仅仅是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对于孩子的错误更多的是宽容,难以起到积极正面的引导。长此以往,很容易受到不良风气影响,误入歧途,不利于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问题
        纵观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来看,受到家庭环境、经济条件和监护人教育程序等诸多因素影响,导致多数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质量不高,存在很大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在校期间表现不如人意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多数儿童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以学习文化课知识为主。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懂得求知、好问,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农村留守儿童在校期间的表现却十分不如人意,即便小学阶段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成绩即便不算优秀也不会太差,但是进入初中阶段后,只有少数留守儿童仍然保持着优秀表现,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逐渐下降,在校表现较差,并且养成了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对于未来发展极其不利[2]。
        (二)留守儿童亲情教育缺失
        青少年阶段是个体个性发展和素质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父母的关怀,可以为孩子带来积极健康的教育,提供正面引导,所起到的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但是,由于农村留守儿童自身特性,父母长时间在外务工、经商,很少有时间陪伴在孩子身边,导致孩子缺少父母最基本的亲情关怀,学习或是生活中的困难无处诉说,祖父母年事已高,难以真正的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更多的是提供温饱[3]。长此以往,农村留守儿童会感到失落、无助、彷徨,严重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三)隔代教育容易引发越轨问题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祖父母作为临时监护人,由于缺少正确、有效、积极的引导,致使农村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关爱,自理能力较弱,无论是行为习惯还是生活习惯都较为恶劣。不讲究个人卫生,不刷牙、不洗脸,或是不洗脚睡觉;没有明确的学习计划,经常不写作业,不遵守校规校级,迟到、旷课、早退现象屡屡出现[4]。


还有很多留守儿童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出现了打架、酗酒、抽样、沉迷网吧等行为,由于缺少明辨是非能力和判断力,无法应对社会复杂情况,严重影响到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
        三、社区教育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融合途径
        (一)基于社区教育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性,如何改善成长中的问题,首要一点是注重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环境的营造,创设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可以接受正确的引导和熏陶,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是祖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有别于城镇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更需要社会的关爱,积极实行社区教育,可以弥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空白之处,加之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和临时监护人的教育意识薄弱,未能形成正确的教育思想,影响到教育有效性[5]。所以,通过加强社区教育,可以进一步拓宽农村留守儿童视野,增长见闻,拓宽交际圈,积极与农村留守儿童交流沟通,形成协作、开放式管理模式,通过此种方式,真正的将家庭、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创设有助于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环境。
        (二)整合教育资源引导农村留守儿童成长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通过学校教育可以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起到正规引导作用[6]。但是,很多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滞后问题较为鲜明,难以更好的满足现代化教育实际需求,应该选择灵活性更大的社区教育来弥补资源不足的问题,进而满足不同区域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需要。通过此种方式,可以缓解学校办学压力,并且农村留守儿童得到有效的教育管理。在寒假期间,可以号召大学生志愿者共同去召集农村留守儿童,开设免费辅导班,组织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演讲比赛和书法绘画活动等,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消除孤独感、无助感,还可以学习到文化知识,陶冶情操,身心健康发展。
        (三)丰富农村留守儿童的精神世界
        受到经济条件限制,很多农村区域的文化、经济水平远远不如城市,多数的农村缺少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文体活动场所空白问题较为鲜明。由于农村留社区教育设施匮乏,而不良图书和音像制品却充斥农村市场,导致农村区域的文化环境十分恶劣,很容易对农村留守儿童产生不良的影响,发生思想偏激和误入歧途的情况。作为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可以大力推行社区教育,发挥农村社区引领文化建设的功能,整合新农村建设的资源投入,完善配套的文化教育设施。同时,号召社会募捐文化教育设施,及时更新,选择更符合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文化产物,丰富农村留守儿童精神世界。
        综上所述,我国当前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十分严峻,为了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推动社会建设和发展,应正确看待农村留守儿童的生长环境,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功能,整合教育资源,丰富农村留守儿童视野,提供正面、积极的引导,树立正确价值观,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严骏夫,徐选国.社会资本、抗逆力与留守儿童的教育获得——基于7省“农村中小学生发展状况调查”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7(02):96-105.
        [2]胡巧红,郭桂全.乡风文明建设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解决对策[J].决策探索(下),2019,22(02):16-17.
        [3]景怀荣.农村留守儿童校外辅导融入社区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06):191-192.
        [4]冯倩.悬浮的孤岛: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危机及对策研究[J].教育评论,2018,31(12):43-46.
        [5]李国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外社会资本困境的教育干预机制初探[J].教育导刊,2018(07):31-36.
        [6]刘金霞,于榕.农村留守儿童福利问题研究——以辽宁省庄河市留守儿童为例[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8(02):34-4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