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现状和对策

发表时间:2020/7/13   来源:《新纪实》2020年第4期   作者:张钰琴
[导读] 在农村的孩子中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但他们却留在了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成为儿童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学龄前留守幼儿。留守幼儿存在学习差、性格缺陷、心理障碍等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和引导。他们是更容易受伤害的一个特殊群体,因此他们的生存状况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无定河幼儿园  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300
       
        【摘要】在农村的孩子中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但他们却留在了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成为儿童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学龄前留守幼儿。留守幼儿存在学习差、性格缺陷、心理障碍等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和引导。他们是更容易受伤害的一个特殊群体,因此他们的生存状况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关键词】农村留守幼儿;心理问题;生存现状;辅导策略;家庭教育
       
        2008年2月,全国妇联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报告称,0―5周岁农村留守幼儿占全国农村同龄儿童的比例为30.46%,集中分布在中西部人口大省。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给他们的发展带来更不利的影响。
        一、农村留守儿童基本现状简介
        由于地域经济发展落后,农村家庭收入太低,许多年轻的父母不得不背井离乡到发达地区务工挣钱来改善家庭状况。父母外出务工后,有的留守幼儿被托付给知识水平低下、教育观念落后又溺爱孩子的老人,有的被托付给暂没外出打工的叔姨,更有的小小年纪就上了寄宿制幼儿园,周末则被送到无血缘关系的寄养家庭。
        二、农村留守幼儿常见留守类型及心理表现
        (一)常见留守类型
        1.单亲家庭型。父母双方中的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父亲或母亲一人单独抚养的孩子,从某种角度讲可以成为“单亲家庭”孩子。这种家庭的孩子较普通家庭的孩子(父母均在身边的孩子)来说,欠缺父爱或母爱,是相对稍好型。
        2.隔代抚养型。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管,形成了隔代抚养。孩子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缺乏父爱和母爱,得到的多是老人的溺爱。
        3.旁系亲戚照管型。父母外出打工,孩子被托付给亲戚照管的,这种也较为常见。这种家庭有一定的负担和压力,家长也要劳作或打工。和留守儿童的沟通较少,对他们的关爱经常力不从心,孩子同样缺乏关爱。
        4.寄宿+寄养型。还有小部分留守幼儿,周一至周五上寄宿制幼儿园,周末到寄养家庭找“周末父母”。但当前民族贫困地区寄宿制幼儿园还很少,满足不了大多留守家庭的需求。
        (二)心理行为问题突出
        大多数父母外出务工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孩子准备教育资金和改善家庭物质生活条件。认为只要孩子吃好穿好、有学上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常常忽视与孩子的亲情交流,长此以往,孩子在认知、情感、社会性发展等方面都会受到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在最需要父母的关怀和温暖的年纪,孩子却不得不长时间与最亲近的人分离,他们十分想念父母,心里非常孤单,常常感到寂寞和孤独。



        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引导、纠正,年幼的孩子往往对周围生活中的现象分不清是非好坏,容易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行为问题。
        三、父母和监护人管教不力
        由于学前留守儿童绝大多数由祖辈老人抚养监护,而大多数祖辈由于历史的原因,文化程度较低,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还要做家务、干农活,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监护和教育的重任,就更显得力不从心。教育方法简单,孩子出现问题,老人不能敏锐地察觉,不会分析研究,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由于监护人的素质偏低,造成了幼儿园与监护人沟通上的困难,不能很好地做到家园配合。
        四、安全、营养、保健得不到保证
        受经济条件、健康观念和监护人的责任心等多方面原因的限制,留守儿童的饮食营养、疾病防治和安全问题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首先是科学喂养问题得不到保证,相当数量务工父母在儿童1岁前外出,有的甚至在孩子出生1、2个月母亲就离家外出,致使留守婴儿由于母亲外出得不到足够时间的母乳喂养。有的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医治,有的监护人或年老体弱,或忙于农活,或安全保护意识不强,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照料不周,加上留守儿童普遍缺乏防范意识和安全知识,容易发生交通、溺水、烧伤、烫伤、触电等意外事故,受不法分子拐卖、身体侵害、违法犯罪甚至自杀轻生现象也屡见不鲜。
        五、关爱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学龄前留守幼儿的详略
        1.确立学龄前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要点,制作问卷并调查。
        2.制定学龄前留守幼儿成长跟踪记录,定期关注其心理曲线动态和发展状况。
        3.多与学龄前留守幼儿和监护人电话联系,找到突破口。
        4.利用幼儿园日常教育监测记录学龄前留守幼儿心理要求,并有效干预心理不健康的儿童。
        5.合理利用现代化教育信息手段,真实便捷地把幼儿在园生活分享给父母,增加父母对留守儿童的日常了解,增进亲子关系。
        6.通过正规平台呼吁更多有爱之士关爱民族贫困地区学龄前留守幼儿,筹集一些关爱项目的活动经费。
        7.定期对学龄前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评估,对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的幼儿多加关注。
        因此,从学龄前留守儿童现状来看,他们是更容易受伤害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生存状况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他们的发展问题更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马彬彬,郭培培.留守儿童教育研究[M].长江丛刊,2017(6).
        [2]张荣伟.留守儿童教育与思考[M].课程教育研究,2017(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