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目标下构建高校“五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

发表时间:2020/7/13   来源:《新纪实》2020年第3期   作者:赵春辉 徐芳 高月季
[导读]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日益增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积极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着力培育学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是发挥心理育人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

        
        河北农业大学  河北 保定  071000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日益增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积极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着力培育学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是发挥心理育人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校大学生;五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心理育人已经在“三全育人”框架下成为高校思政工作“十大育人体系”之一,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与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之间协同协作、互联互通将成为工作常态。
        一、完善课程体系,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建立“1+1+X”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开设1门通识教育必修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任选1门《认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通识选修课,让学生在系统学习、实践与个性化培养过程中提升整体心理素质和实际应对能力。打造多元化课堂教学形式,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分组讨论、体验活动、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实现“感悟→体验→认知→改变→成长”的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心理育人课程应具有课程育人和心理育人两大载体,学习中,做到传递道德知识,传输道德情感,传承道德精神。在“育心”的过程中,达到“育德”目的,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意识。
        二、丰富实践活动,增强心理育人实效
        坚持做好“5·25”心理健康月活动,通过学生心理素拓活动、抗压训练、情景剧大赛、释压运动、教育宣传片、主题讲座等系列活动,用多样的形式吸引学生、用丰富的内容打动学生、用深度的参与影响学生。心理育人工作者还要注重利用隐性活动,借助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和社团活动等,将心理育人工作充分融合到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中,引导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爱心奉献社会,促进大学生在实践中反思内心困惑,在加强自我价值实现上进行心理自我疗愈,达到心理素质提升的目的。
        三、优化咨询服务,提高心理育人工作队伍水平
        在明晰心理育人总目标基础上,丰富与拓展支撑学科,突破心理学学科归属的固化藩篱,在多学科视域下建立心理教师的资格认证、培训交流机制,深入学习运用思政教育、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研究成果和理论分析框架,提升心理育人队伍“疗心”、“育德”融合能力,积极打造专业化、制度化、规范化和职业化的团队心理健康服务队伍。

发挥行业专家咨询督导作用,校内心理学教师专业优势,辅导员一线中坚力量,学生朋辈互助作用,有序开展咨询服务,专题培训、健康评估,排查疏导,发现、研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建立“校、院、班、宿、生”五级线上、线下预警防控系统,发挥心理健康协会、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长的反馈作用,加强学生心理自助能力建设。同时,鼓励学院设置富有特色的工作室、活动室和解忧信箱,结合专业技术采取独特疗法,拓宽学生心理咨询通道,提供优质心理咨询服务,营造良好心理育人氛围。
        四、有效预防干预,规范心理危机管理
        建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普查、日常心理危机排查制度。每年利用心理健康测评软件对学生进行筛查,开展日常心理健康隐患排查,关注重要节点、重点人群,对心理问题学生早发现、早干预。健全心理档案,统一分类规档,便于时时查阅对比。配套学籍档案,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综合考虑影响学生情绪变化因素,如:考试成绩、教师评语、家庭因素等,利于发生心理问题时寻找心理危机源头,进行快速有效干预,必要时与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中心联系进行危机评估,视情况采取不同应对措施,确保学生平稳度过心理困境期。建立心理问题上报机制,联合学校相关部门制定心理危机干预方案和事件处理预案。
        五、加强平台保障,拓宽心理育人渠道
        成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委员会,切实加强统筹决策和顶层设计,整体设计开发校内各部门、各岗位开展心理育人的元素,明确职责要求、促进动态协调,有机结合作业,真正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高校心理育人格局。协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与相关资源力量的互动融通。管理、教学、后勤、党团组织等部门教育教学人员,尤其是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工作人员等,提高心理育人意识,学习心理育人相理论和实践技能,在专业教育、学生资助、教学管理、组织活动、后勤服务等工作中尊重大学生个性特点和心理需求,融入心理育人元素。开拓引入家庭、传媒、政府力量,推动相关政策、文件落实和社会文化解释系统优化重建。依据新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特点,不断创新微信公众平台、QQ 看点等多种活动载体,全程设置、纵横覆盖,多渠道多形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发布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信息,多渠道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李娜.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融入“课程思政”路径研究——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农家参谋,020(09):261.
        [2]李佳.新时代视域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路径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7(04):121-123.
       
        【课题研究】1.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探索高校“育心”向“育人”转变“心理育人”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9020402002;2.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自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及价值观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161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