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文化内涵与构成要素初探

发表时间:2020/7/13   来源:《新纪实》2020年第4期   作者:丁一杰
[导读] 学科文化是学科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条件、行为习惯、规则制度和精神财富的有机结合,由物质、行为、制度规则、精神四大要素构成,每类要素都包含不同的内容,各类要素之间又存在有机联系。
        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0
        【摘要】学科文化是学科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条件、行为习惯、规则制度和精神财富的有机结合,由物质、行为、制度规则、精神四大要素构成,每类要素都包含不同的内容,各类要素之间又存在有机联系。
        【关键词】学科文化;学科人;学科思维方式;学科价值观;学科精神
        一、学科文化内涵历史回顾
        学科文化研究始于1959年英国学者斯诺把文化分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发表“两种文化”的报告,首次对文化按学科分类,是学科文化研究的开端。其后主要有伯顿•克拉克,他认为学科文化根植于学科,每一学科都有一种知识传统和相应的行为准则。这种知识包含特定的理论、方法论和专门的技术。每门学科的成员拥有共同的信念,拥有自己的符号系统、价值观念、学术精神等,这些正是学科文化的组成部分。[1]87盖夫和威尔逊认为各学科领域的学者教授在教育价值、教育方向和生活方式等文化问题上有重大差别。[2]托尼•比彻认为学科文化是学科群体共享的价值、态度和行为方式。[3]欧尼海伦娜从道德秩序的角度,认为学科文化的核心可以概念化为道德秩序……定义了流行于文化中的基本信仰、价值、规则和强烈的愿望。[4]总的来说,国外这些学者对学科文化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讨论。但他们的观点总体还存在欠缺,如划分太过简单;或者概念解释过于模糊,不够明确;视角单一,忽视了学科文化内涵的复杂性。虽有不足,但是他们的研究成果对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国内目前对于学科文化的研究成果总体还比较少,从1998年至今,主要有12位学者对学科文化的内涵有过定义,这些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目的出发,对学科文化的内涵给出了定义,主要有刘慧玲[5]、邹晓东[6]、唐安奎[7]、庞青山[8]、向东春[9]、 蒋洪池[10]、刘少林[11]、陈何芳[12]、胥秋[13]等。经过分析整理,知识理论方法、语言符号、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工作方法、价值标准、伦理规范、价值观念等要素是目前已有研究中被广泛接受和认可的学科文化构成要素。少部分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切入,会认为学科文化是管理理论体系,或者包含文化产品等要素。这些观点使得学科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得到了体现,对本文分析学科文化的构成要素颇具启发。
        二、学科文化内涵探讨
        然而上述已存的研究仍然有不足的地方。首先,对于学科文化的构成要素的总结是否全面?还有没有学科文化的构成要素被遗漏?其次,对于这些构成要素,它们本身有着怎样的性质和特征?各要素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要素的排布存在什么规律?学科文化的构成要素不能仅仅只是简单的堆砌,而应该注意到其内在的有机联系。另外,这些要素中概念有没有重叠交叉之处?能否用一个合适的定义和框架将这些已有的或者未被筛选出的构成要素高度概括出来?这是讨论学科文化的定义和构成要素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回答上述疑问,首先将视角上升,不妨先探讨一下文化的相关概念。我国的《辞海》中对文化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14]组织机构属于物质条件的范畴,意识形态属于精神的范畴,制度居中介于物质与精神之间。根据上述分析,正如英国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论》中的文化三因子理论所言:文化具有物质、制度、精神三个构成要素。
        根据这个初步得出三因素框架,通过回顾前文国内外研究学者的现存研究成果,筛选出得到广泛接受和认可的共同的要素,并按其性质进行排序和归类,可以发现这些要素可以勉强顺利地安放在“物质-制度-精神”这一逻辑链条中,按照由下至上、由外显到内隐的规律排布。但是这个框架并不能顺利容纳下现存全部的构成要素: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工作方法等要素在其中高于物质范畴,但又未达到制度与精神的层次,在三因素框架中无处安放。很明显,现存框架中物质到制度这一环跳跃过大,若利用这个框架解释学科文化,可能会忽视一些必要的构成要素,因此需要进一步分析和修改。
        根据马克思哲学中实践的基本观点,人既是从事社会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主体,也是社会联系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始终是人,人通过具体的实践行为,以三种基本形式认识、掌握客观规律,并改造客观世界。而创造文化是以人为主体的一种实践,文化是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行为,所以行为是文化构成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而在三因素框架中暂时无法排布的思维、行为、语言方式和工作方法等要素正是行为的范畴,因此根据上述分析,添加一个行为要素很好地完善现有框架,即把文化大体分类为物质、行为、制度和精神四大要素。在“物质-行为-制度-精神”链条中,各要素依然按照由下至上、由外显到内隐的规律排布。其中由下至上体现物质是基础,可以决定其以上要素的产生与发展。人们为了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产生实践行为,行为长期重复并固定下来,形成制度,制度进一步发展升华为精神,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而由外显到内隐则是说明构成要素理论上的可直接观察性。
        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是联系不同行业专家的专门化组织方式,按行业通过专门知识领导实现专门化,[1]94是一个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学术部落”。[15]现在讨论学科文化存在一个大前提:学科文化是整个文化下的一支亚种文化,即存在于学科组织的文化,是文化在学科领域的具体表现。文化和学科文化是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大学的产生和学科的发展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学科的发展也是如此。因此学科文化就是文化中的一支亚种文化,它应具备文化的共性,也会具有学科文化自身的个性。所以学科文化也具备文化的四个要素:物质、行为、制度和精神。


        三、学科文化构成要素分析
        首先物质要素是学科文化的最底层或最外层,是研究者或观察者可以直接感知和接触的要素,是学科长期积累下来的物质财富,是学科文化的基础。目前被广泛接受的物质要素有知识理论体系和方法,除此之外,物质要素中应该还包括学科人和学科硬件。按照实践的观点,学科的发展属于具体的实践行为,是实践的三种形式中的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实践的主体是人,人属于物质的范畴,因此学科产生和发展的主体学科人也是物质要素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实践主体和实践行为已经具备,那必然还存在一个实践的客体,客体是主体活动的对象,与学科人主要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也就是支撑学科活动的物质载体---学科硬件。因此物质要素主要由学科知识理论体系、学科人、学科硬件构成,三要素中,学科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在物质要素中最具有活力。
        文化中的行为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各种社会实践行为,学科文化中的行为要素则是指学科人基于学科的物质要素所进行的各项实践行为。若严格划分,行为要素应该仍属于物质要素,但由于其可直接观察性弱于物质要素,且行为的主体是学科中的人,各项实践行为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已经明显有别于简单的物质要素。物质要素是学科文化的承载和基础,而行为要素则是产生学科文化的途径,行为要素明确可区分,居于物质要素的上层。行为要素根据性质分析和归类主要有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语言方式。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庞大的学科系统要保持高效稳定有序的运转,制定制度与规则是必不可少的。作为学科文化的构成要素,制度与规则要素的可直接观察性又低于了行为要素,这里所说的可直接观察性是一种理论上的、理想状态下的。不谈常见的文字化和具体化的各种规章制度,如纸质或电子版本守则规定等,在完全陌生无其他沟通交流的学科环境中,要想了解并掌握该学科组织的制度和规则,需要多次重复观察该学科成员的行为与习惯,才能获取到部分规则与制度。而且,并不是所有的行为与习惯最终都能上升为学科内的规则,只有高效的、适应学科发展的、有益的行为与习惯才能固定下来,因此制度规则要素在学科文化中是高于物质要素和行为要素的。制度与规则要素根据分析与凝练,可分为学科资源分配、学术评价标准、学科成员培养、学术道德与规范四部分。
        学科人为了改造物质要素而产生行为要素,长期实践产生制度规则要素,最后升华到精神要素,精神要素作为学科文化构成要素中的最后一部分,是学科文化组成要素的终结,其居于金字塔的顶端,层级最高,内隐性最强,日常的接触观察几乎不能被发现和感知,甚至在本学科内深耕多年的专家学者也不能完全用语言表达出来,即所谓“只能意会,不能言全”,但其对学科人乃至学科发展都有最深层次的影响。学科文化的精神要素包含三个组成部分:学科使命和信仰、学科价值观和学科精神。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学科文化的内涵:学科文化是学科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生产条件、行为习惯、规则制度和精神财富的有机结合,每种文化都包含对应的构成要素,同时具备可明确区分的特征。
       
        参考文献:
        [1][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91.
        [2]克拉克,B,R.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79.
        [3]比彻,特罗勒尔.学术部落及其领地:知识探索与学科文化[M].唐跃勤,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31.
        [4]Oili-HelenaYlijoki.DisciplinaryCultureandtheMoralOrderofStudying-ACaseStudyofFourFinnishUniversityDepartments[J].HigherEducation,2000,39(3):341.
        [5]刘慧玲.试论学科文化在学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现代大学教育,2002(02):72-74.
        [6]刘权,邹晓东.大学学科核心能力初探[J].辽宁教育研究,2004(02):20-22.
        [7]唐安奎.学科、学科文化与研究生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12):6-10.
        [8]庞青山,廖俊.论大学学科文化的功能与作用[J].宜春学院学报,2006(01):4-6+11.
        [9]向东春,唐玉光.“985工程”平台中学科互涉的阻力与对策---基于学科文化的分析视角[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06):30-34.
        [10]蒋洪池.大学学科文化的内涵探析[J].江苏高教,2007(03):26-29.
        [11]刘少林.高等学校学科文化建设研究[J].民办教育研究,2007(02):56-61.
        [12]陈何芳.论大学的学科文化及其功能[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04):16-21.
        [13]胥秋.大学学科文化的冲突与融合[D].华中科技大学,2010.
        [14]石晓磊.我国会计文化建设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8.
        [15]蒋洪池.大学学科文化的内涵探析[J].江苏高教,2007(03):26-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