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70
【摘要】普及化时代的高等教育体系具有大规模、多样性、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宏观特点。在普及化时代,高等教育教学形式呈现出师承关系的弱化,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以及课堂形式由结构化走向非结构化这些新特点。因此,精英化和大众化阶段的导师制和班级授课制的教学形式已不能适应高等教育的新变化,为了适应这些新特点,使高等教育平稳顺利的迈进普及化时代,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师生观念,更新教学评价体系,并进一步完善课堂监督系统。
【关键词】高等教育;普及化;教学形式
高等教育普及化这一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正式提出来的,他在1973年6月巴黎召开的“中等后教育的未来结构研讨会”上发表了《从精英到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一文。该文从西方高等教育发展的史实出发,阐明了高等教育发展的“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他提出,当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指高等教育在学人数与适龄人口之比,适龄人口是指在18岁-22岁年龄段的人口数)低于15%时,高等教育处在培育精英的精英化阶段;当毛入学率达到15%时,高等教育开始转向大众化,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可以在不改变其性质的情况下发展规模,直至毛入学率达到50%。当毛入学率超过50%时,高等教育开始快速迈向普及化,它必然再创新型的高等教育——普及型高等教育[1]。这说明,普及化时代的高等教育不仅仅是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质的提升。
据统计,197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有2.7%。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受教育需求大大提高,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化阶段。2017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77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7%[2]。从数量上看,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后期,即将迈入普及化。这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普及化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将会有新的变化和特点,认清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发展特点,有助于未雨绸缪,提前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做出应对之策,促进高等教育由大众化阶段向普及化阶段的顺利过渡[3]。
一、普及化时代高等教育的宏观特点
普及化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客观必然性。新世纪以来,世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进程进一步加快。2000—2014年,世界高等教育总体毛入学率从19%上升至34.40%;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总体毛入学率在2014年已升至74.31%,全球有42.7%的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由此可见,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速度都在不断加快,普及化是新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4]。厦门大学教授别敦荣通过总结已经进入普及化的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概括出了普及化高等教育的特点[5]。
(一)大规模
普及化时代的高等教育是大规模的。在已经实现普及化的国家和地区中,有35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60%-80%之间,有17个达到了80%以上,甚至还有部分国家达到9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越高说明各级各类高校在校学生人数越多,教育规模越大。在普及化国家,高等教育是绝大多数学生必须经历的教育阶段,接受高等教育成为了一种义务,普及化高等教育必须是大规模的教育才能满足国民受教育的需要。
(二)多样性
多样性是高等教育在大众化阶段就具有的特征,到了普及化阶段,多样性更加显著。如美国,新世纪以来,营利性大学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新类别。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融合带来了全新的教育形式,虚拟大学、在线教育以及网络学习等得到发展。在普及化阶段,不仅是教育类别与形式的多样化,而且还有受教育者的背景、年龄及需求的多样化。
(三)个性化
个性化是普及化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普及化程度的提高,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不断扩大,个性化教育显得越发重要。除了要满足学生内在品质和人格的要求外,还要更多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包括职业发展、生活发展、兴趣爱好发展及休闲娱乐发展等方面,要适应不同年龄段、不同背景受教育者的需求。
(四)社会化
社会化是普及化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在精英化阶段,只有小部分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并且高等教育几乎是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的,其社会特征并不明显,人们将高等教育机构喻为“象牙塔”。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高等教育与经济、政治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其社会化特征逐渐增强。普及化时代的高等教育与社会之间形成了息息相关的密切联系,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外部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经济、政治、文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持,高等教育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服务。
二、精英化和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教学形式
(一)导师制
马丁·特罗指出,在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教学形式主要是师承关系的导师制、个别指导和讨论教学。在这一阶段,高等教育门槛较高,只有极少数人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高等教育往往成为少数人所拥有的特权。受教育人数少,规模小,教学形式采取导师制,师生主要以学院为单位,每一位老师负责指导三个或四个学生,通过师生之间的单独讲授,个别指导来进行教学。由于大多数学生都是寄宿生,与导师生活在一起,因此导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负责,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等各个方面,师生之间关系密切。如英国牛津大学在14世纪就出现了导师制,导师负责学生在学院中的经济支出、品行和学业等。直到19世纪前半期,牛津大学的教学方式还是由一位导师对所选定的学生负责,,三年培养期间全部课程由导师一人讲授,内容也是由导师来决定。导师的品德、人生观、价值观和授课方式等,都能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6]。
(二)班级授课制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受教育人数增多,传统的导师制显然已不能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高校为提高教学效率选择以大班教学为主的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是指把一定数量学生按年龄特征和学习特征编成一个固定的班级,每一个班级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教师根据固定的上课时间和课程表,以课堂讲授的形式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教育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将课堂作为主要的教学场所,使一个教师能同时教数十甚至数百个学生,提高了教师、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满足了教育规模扩大的需求,有利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但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深入的过程中,班级授课制的弊端也开始显露出来。以教师讲授和学生被动接受为主的大班灌输式教学,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7]。
三、普及化时代高等教育教学形式的新变化
普及化时代的高等教育具有大规模、多样性、个性化和社会化的新特点,所以高等教育在观念、功能、规模、教育内容、教学形式等各方面也都会有新的变化。普及化时代高等教育在教学形式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师承关系弱化
精英化阶段的导师制实际上是一种师徒关系,是师傅和徒弟的关系,是教和学的关系,更是传授和继承的关系。徒弟除了秉承师傅的思想流派以外,还受师傅教化的影响,是师傅思想的继承人,要绝对服从师傅。生活中,师徒的关系也十分紧密,师傅关爱徒弟就像关爱子女一般,亲密无间,即所谓的“师徒如父子”。大众化阶段的班级授课制是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一种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没有导师制下那么亲密,教师只需要在课堂上将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即可,而且不同的课程由不同的老师教。在师生关系中,老师因掌握着系统的知识体系而处于一种主导地位,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会受老师思想的影响,但是并没有绝对的师承关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关系从疏离到从游最后达到共游。这说明,在普及化时代,师承关系会进一步弱化,师生关系也会淡化。因为高等教育教学形式的多样性以及学生的个性化,教师和学生之间更多的是一种相互讨论,共同进行学术研究的关系,师生同处于一个学术共同体中,是平等的对话关系。
(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精英化和大众化初期阶段的教学方式主要是由老师来决定,一般采用老师讲授,学生记录的方式,辅之以课下个别谈话指导和演讲、辩论等形式,教师和学生之间是通过当面讲授、相互交流的方式来进行知识的传递。随着普及化时代的到来,接受高等教育将成为公民的一种义务,受教育者会急剧增加,教育规模也会不断扩大,而且受教育者的年龄、经历、学习背景等各方面更加多样化,需要高等教育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同时,在普及化时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伴随着科技创新发展和信息技术的革新,为高等教育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因此,普及化高等教育的教学方式必定是多样化的。当前,网上远程教育、在线学习、虚拟大学等新的教学方式正在蓬勃发展,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再局限于面授,而是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教学,学生可以在手机、电脑等移动客户端上随时随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比如说,我国各大高校纷纷采用的慕课,这是一种在线开放课程平台。老师在平台上公布自己的教学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课程,不仅可以选择自己学校的老师,还可以选择其他高校的老师,实现各大高校之间的教师资源共享,是一种获得社会承认的教学方式。普及化高等教育的教学方式会更加多样化,线上课程结合线下课程,理论课程结合实践课程,充分利用当代信息技术和教学资源,实现大规模高水平的普及化高等教育。
(三)课程由结构化走向非结构化
精英化和大众化初期阶段的课程是结构化课程,是有组织、有系统地安排教学环境、教学材料及程序的教学。课程的内容是老师在上课前就已经精心安排好了,大多数是知识理论的传授,上课时,老师只需要按照计划进行教学即可。普及化时代,由于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学生群体的个性化以及教育的社会性等特点,高等教育的内容需要更多的与社会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课堂上也需要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结构化的课程已不能满足教育的需要,高等教育课程走向非结构化。近几年我国引入的“翻转课堂”就是一种非结构化的课程模式,学生在上课前通过微课等方式完成自主学习,课堂上和老师一起进行问题研讨。这种课程模式打破了传统的灌输式讲授模式,将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颠倒过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更好的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获得,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四、更好迈向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建议
普及化高等教育相比大众化阶段有新的变化,教学方式也有独特的特点。我国高等教育即将迈入普及化时代,为了让高等教育顺利从大众化过渡到普及化,应该提前做好准备。
(一)改变传统的师生观念
普及化高等教育下的师生关系被淡化,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共同探讨学术真理的关系。作为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和特征,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和教学水平,更好的指导学生;作为学生,首先应该尊重老师,听取老师的教导,但也不能处于绝对服从的地位,“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要敢于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老师共同探索;学校和社会则应该为普及化高等教育下的师生共同体创造条件,促进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二)更新教学评价体系
手段单一、方式简单的传统教学评价体系显然已经不能很好的分析和评价新的教学方式,而且普及化高等教育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因此,教学评价体系应该把各种评价内容综合起来,把各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把各种评价主体联系起来,变单一评价为全面的、多角度的评价,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从而建立一个更加完整、更加科学的评价体系,使评价结果更加完整全面,更加公正客观。同时,教学评价是整个教育体制的方向盘,影响着教学的各个发面,普及化高等教育必须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更新教学评价体系。
(三)完善课堂监督系统
普及化时代高等教育的课堂由结构化走向非结构化,课堂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应的,课堂监督体系也应该随之完善。课堂监督是为了使教师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一个积极好学的课堂是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而且非结构化的课堂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展师生之间的共同谈论,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思维。因此,完善课堂监督系统,一方面应该提高教师课堂管理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打造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课堂。
参考文献:
[1]Martin T.Problem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R].Carnegie Commission on Higher Education,Berkeley,Calif.1973:57.
[2]教育部.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8-07-19)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1807/t20180719_343508.html.
[3]别敦荣.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基本逻辑[J].中国高教研究,2016(3):12-12.
[4]别敦荣,易梦春.普及化趋势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格局——基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相关数据的分析[J].教育研究,2018,v.39;No.459(04):137-145+151.
[5]别敦荣,王严淞.普及化高等教育理念及其实践要求[J].中国高教研究,2016(4):1-8.
[6]贺国庆.西方大学教学方法变革考[J].教育研究,2014(8):125-134.
[7]胡弼成,孙燕.打破传统班级授课制:大学教学治理的重点和突破口[J].高等教育研究,2015.
[8]郝保伟.国内高等教育普及化研究述评[J].理工高教研究,2007,26(1):5-9.
[9]刘艳侠.不同知识类型学习中的师生关系——大学师生关系三题[J].高等教育研究,2014(8):58-59.
[10]高书国.全球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07(3).
[11]闵容,罗嘉文.师生关系研究综述[J].教学研究,2006,29(1):26-29.
[12]韩映雄,李华萍.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系统特征[J].教师教育研究,2007,19(2):19-23.
[13]曹晓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14]陈珊珊.非结构化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D].山东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