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激励教育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0/7/13   来源:《新纪实》2020年第4期   作者:杜磊
[导读] 激励教育的开展实际上是营造出一种能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内在潜力得以激发的教学环境,促使其在个性、学业以及品行等各个层面得以良好的发展。本文从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将激励教育有效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从而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
        保定市教师进修学校  河北 保定  071000
       
        【摘要】激励教育的开展实际上是营造出一种能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内在潜力得以激发的教学环境,促使其在个性、学业以及品行等各个层面得以良好的发展。本文从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将激励教育有效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从而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语文教学;激励教育;运用
       
        有一部分学生在经历考试失败或者成绩不佳等,他们会受到不良情绪的影响。激励教育对于这一情况能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的激励和引导,创造良好环境,让学生切实感受成功的喜悦,进而使其压力得以减轻,建立起学习的信心。心理学研究发现,智力因素并非是影响学生学习和成果的唯一因素,非智力因素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于智力发展良好的学生而言,非智力因素例如态度、动机、情绪、兴趣等对其学习活动的影响更多。对于的学生而言,如何将激励教育有效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呢?以下是笔者结合经验给出的三种方法。
        一、帮助学生了解老师的期待,并树立和实现明确的学习目标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期待一般会对学生的行为有所影响,这是教育心理学中关于教师期望的研究发现。其中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为此,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会对学生提出期待。对于学生的期待,可以分为对个体核对全体两种。首先是对于全体学生而言,我主要参考的是他们入学时的语文摸底考试成绩,以及他们的实际情况,有针对的提出我的期待,并督促他们有计划的设定近期学习目标。而对于个体学生,我会根据对其个体的了解,以及其个体差异,给出适当的期待,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不断努力,并逐渐实现目标。例如,如果班级平均的语文基础水平不高,刚开始教师的期待水平并不高,只要能做到少出错别字,能够清楚表达即可。并将这一要求在每节课都有所渗透。而为了达到让学生少写错别字的目标,我会鼓励引导学生通过临摹字帖练习写字,将汉字的造字规律,汉字的偏旁部首以及字形结构特点等融入到生动的教学讲解和丰富的练习活动中,对于一些成语,则通过讲述一些有趣的成语故事,帮助学生理解。为了使学生达到能够清楚表达的目标,首先给学生定的目标是能够对简短的故事进行复述,之后不断提高要求,使其能够将一件事或者内心的想法有条理,有主次的进行表达。在帮助学生树立并逐渐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学生每次取得一点进步,我都会适当的给予肯定表扬,是学生获得成就感,愉悦感,进而有效的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这样的做法对于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和学习目标的确立,都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了能为每位学生提出符合个体差异的期待,教学中我经常会利用写作和周记的方式对学生的爱好及其基本情况,做到深入了解,进而结合我对学生的了解,在作文和周记的批注中,采用谈话的方式明确我对学生的期待,帮助学生缓解内心压力,引导其明确自己的目标,便载期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不断的给予鼓励。一方式,不仅帮助学生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以及知道怎样达到目标,同时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二、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励教育,一般是建立在活泼和谐的课堂气氛基础之上的,因为这样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能有效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教师才能对其行为给予肯定和鼓励,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创设这样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要保持积极的状态,端正态度,友善的对待学生。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课堂上教师的状态会对学生的情绪以及整个课堂氛围产生影响。如果课堂上教师能够端正态度,对学生热情友善,耐心地对待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那么学生就会感受到教师的亲和力、尊重和爱护,进而主动的跟随教师的节奏,积极参与学习。其次,要充分利用活泼和谐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运用一些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这样才能简单明了的将语文课中蕴含的一些深奥的道理表达出来,对语文教学枯燥的内容进行生动化的呈现,使得学生能够听得进去,也能听得明白,建立学习的信心,进而主动参与学习中。再次,活泼和谐的课堂氛围的创设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准备,对于课堂提问,教师要认真准备,在结合学生实际水平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具有激励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提问是课堂中常见的环节,师生间在提问这一环节的互动正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过程,同时也蕴含着师生间的感情交流。如果提问设计的具有启发性,并且难度适宜则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而在学生回答提问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认真听,还应该给予适当的引导和良好的评价,对于学生回答的正确指出,教师要适当的给予鼓励和肯定,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有效利用课文内容,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态度
        引起某种情绪的主要原因是人对环境或事件的评价,而非环境或事件本身,这是情绪认知理论观点。同一件事儿,消极的态度对待会产生负面情感,而积极的态度对待则会产生积极、免得情绪。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将语文的相关内容进行充分的利用,注重学生积极心态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克服困难,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
        总而言之,将激励教育有效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品行和个性等方面的健康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奇.谈激励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4):8+55.
        [2]曹培娟.注重激励教育促进小学语文教学[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4):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