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地方优秀民族文化的途径分析

发表时间:2020/7/13   来源:《新纪实》2020年第3期   作者: 廖春杰
[导读]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其中不乏涉及地方优秀民族文化的内容,通过语文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感受地方优秀民族文化的熏陶,体会地方民族文化的异彩纷呈。
 
        隆安县雁江镇中心小学  广西 南宁  532702
       
        【摘要】纵观小学语文教材,其中不乏涉及地方优秀民族文化的内容,通过语文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感受地方优秀民族文化的熏陶,体会地方民族文化的异彩纷呈。
        【关键词】小学语文;地方优秀民族文化;渗透途径
       
        地方优秀民族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实现各个民族文化的沟通中承担着纽带与桥梁的作用。本文结合自身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渗透地方优秀民族文化。
        一、深挖教材,渗透地方优秀民族文化
        当前,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关于民族文化的内容,为此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素材,开展地方优秀民族文化教育。绝大部分民族文化承载着传统节日,而这些节日又来源传统文化,并且还与民族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这些内容,有机地渗透地方优秀民族文化。
        例如:小学语文二年级《传统节日》这篇文章为了帮助学生更加全面、详细地了解传统节日,将传统节日编成了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歌谣,朗朗上口不仅方便学生记忆,而且还加深了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在这篇文章教学时,教师不能将教学目标局限在让学生理解和背诵课文,而是应该深入挖掘教材,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在讲到“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这一点时,语文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其他地区民族的过春节的图片或者视频,让学生感受不同民族在春节这个合家欢乐的节日中所呈现出不同的民俗风貌。当学生了解到其他民族节日文化之后,再指导学生结合本地区本民族文化,就如何度过春节进行讨论。由于我们班上大部分学生为壮族,在教学时便可以将学生生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畅所欲言地介绍壮族的春节习俗,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壮族文化。
        二、结合课内外资源,渗透地方优秀民族文化
        在日常语文教学中,课内的教学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地方优秀民族文化的需求,为了更好地渗透地方优秀民族文化,还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课内与课外的资源来提升教学效果。课外资源包含电子阅览室、图书馆、学校社团、社会开展的传统文化活动。
        例如:在教《我的民族小学》这篇课文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领略当地的民族风光,在完成教学后,教师可以布置任务将学生以“民族文化”为主题进行写作。学生在收集写作素材过程中,教师可以向他们提供“壮族扁担舞”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在资料的基础上完成写作。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但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还让学生在观看和学习过程中,明白保护与传承壮族文化的重要性,通过这种途径帮助小学生树立传承地方优秀民族文化的意识。


        三、挖掘生活素材,渗透地方优秀民族文化
        学习、继承地方优秀民族文化的宗旨就是要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人才,学习来源于生活又要运用于生活,语文教学亦是如此。生活作为学习的外延,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学习地方优秀民族文化,还应该结合本土文化,挖掘生活素材,传承本土特色的文化,让学生在生活中认识民族文化、寻找传承民族文化的动力,增加学生的认知和体验,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1]。
        例如:我校的学生都非常了解壮族“三月三”这一民族风俗,为此让学生结合自己日常生活看到或参与的“三月三”节日进行简介,并归纳出“三月三”活动内容与特色,学生通过询问自己的长辈或者上网收集资料,知晓了“三月三”也被称为“上巳节”,该节日作为广西壮族的一大传统歌节,主要是为了纪念黄帝,表达后人对黄帝的感激与敬仰之情。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以生活中熟悉的素材入手,刨根究底,将本民族的特色文化挖掘出来,帮助他们更加深刻地了解本地区的民族文化,提升其文化素养。
        四、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渗透地方优秀民族文化
        《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要将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同时还应该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这便要求学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学生现状因地制宜以丰富的手段和方法渗透地方优秀民族文化。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不但可以将课本知识转化成实践能力,而且还能陶冶学生情操。因此在语文教学结束后,语文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当地实践活动来培养他们的地方优秀民族文化意识[2]。
        例如:学校可以在当地“三月三”、“七月十四”等壮族最重要的节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歌圩活动、蒸糕做馍、用彩色纸裁成四季衣裤鞋袜等活动中,通过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加深对壮族文化的认知与认同,从而增强了文化教育的效果。另外,语文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朗诵比赛和民族文化知识竞赛活动,这样不但帮助学生学习了民族文化、民族常识等等,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树立起民族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转变成自身的自觉行为。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起传承与发展地方优秀民族文化的意识。
        综上所述,我国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拥有自己独有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文化传统,从而造就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绚烂多彩。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地方优秀民族文化,立足教材,挖掘课外和生活素材,以实践为载体,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地方优秀民族文化,树立传承与发展地方优秀民族文化的意识,提升其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林佳音.浅析语文教学激发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意义[J].课程教育研究,2019(14):226-227.
        [2]邓悦.浅说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民族文化元素[J].语文学刊,2016(04):171-1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