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有效融合

发表时间:2020/7/13   来源:《新纪实》2020年第4期   作者:宋春燕
[导读] 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符合新课改对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对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补充与完善,是目前初中语文教学重要任务之一,是新形势下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更高要求,更是对初中学语文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考验,因此,将审美教育融入初中语文教学,对于促进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的提高,促进初中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现教育意义。

康乐县附城初级中学 甘肃 临夏 731500

        【摘要】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符合新课改对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对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补充与完善,是目前初中语文教学重要任务之一,是新形势下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更高要求,更是对初中学语文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考验,因此,将审美教育融入初中语文教学,对于促进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的提高,促进初中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现教育意义。本文结合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融合现状分析,就初中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有效融合路径与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审美教育;初中;语文教学;融合方法
       
        伴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素质教育被纳入重点教育内容,而审美教育的提出,契合当下素
        质教育要求,是对新时期人才培养的完善与发展[1]。因此,将审美教育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之中,对目前语文教师面对的新课题与新挑战,即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充分认识到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更需要其不断加强自我学习与提高,立足新课改,不断与时俱进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进一步深入探讨与实践中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有效融合路径与方法。
        一、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现状
        目前审美教育与新课改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2]:一是部分教师未能充分认识到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因此,语文教学中,对于审美教育的融入仅停留于表面。二是教学方法缺乏创新,部分教师仍以传统教学为主,不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导致灌输式的审美教育,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审美教育未能取得真正的教育意义。
        二、初中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有效融合路径与方法探讨
        (一)丰富语文课堂教学载体,营造充满美感的教学氛围
        良好的教学载体,对于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需立足教学大纲与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不断丰富与创新语文课堂教学载体,而多媒体应用即是很好的例证。随着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因其画面感强,内容展示直接、立体化,学生接受度高,因此,被更多的应用于课堂教学,而以多媒体技术为教学载体,更利于开展审美教育[3]。如学习“凡尔赛宫”一文时,教师可在课前将凡尔赛宫建筑外观设计图制做成 PPT,通过课堂上播放,向学生展示凡尔赛宫设计原理,由此加深学生对凡尔赛宫建筑的印象及喜爱之情。再如学习“美丽的西双版纳”一文时,教师即就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将西双版纳的竹楼、幽深的雨林、望天树景区以及悠悠野象谷等美景图片或视频展示出来,再配以音频,雨林中流水声与鸟儿的歌唱声,会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学习的愉悦感与兴趣油然而生。



        (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即包括引导学生通过视觉去看到美,同时也包括通过阅读美文去感知美,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去反复诵读与理解、体会课文,这些文章都是经专家精挑细选,审美价值较强[4]。如学习老舍“济南的冬天”一文时,对于文中的美,学生初读时是很难体会到的,因为冬天的小城以及城中的雪、风以及阳光对于学生而言再普通不过了,但要教师的指导与启发之下,经过反复诵读,老舍笔下冬天的美丽即会跃然于眼前,那老城、那冒着热气的水、那露着草色的小山,呈现于学生眼前的不再是文字,而是一幅美丽的冬季画卷。可见,语文阅读教学,是审美丰田杯预测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教师结合文章中虚实写作手法,开启学生联想的空间,感同身受中,深入理解文中作者写作的意境与情感。因此,教师在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时,先简单地讲解课文梗概,再引导其带着情感去读,这样利于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三)尊重个性审美,筑牢学生审美教育基础
        就审美而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视角与审美要求,因此,在将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尊重审美的差异性与个性审美,让学生自由而充分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与感知,明确自己仅是学生审美路程的“引路者”[5]。如学习梁启超“敬业与乐业”一时,学生的理解各有不同,一部分学生认为乐业的人最美,能在诸多生活不如意中,快乐的劳作的人最美,因为他们不同凡响。而还有部分学生认为敬业的人最美,因为古圣贤教人做人之道即是敬字,忠实的人注重工作圆满等等。对于学生的这些认知,教师不必加以限制,应循循善诱,最大限度让其去发散性思考,但在一些具有原则性的认知上,教师需明确态度。这样的教学利于培养学生个性的审美能力。
        综上所论,将审美教育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之中,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者的有效融合,即利于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又利于审美教育的深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J].课程教育研究,2020(02):56.
        [2]张雪清.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民俗文化教学策略——以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21(05):43-45.
        [3]严平.初中语文民族团结精神有效渗透方式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0(10):75-76.
        [4]罗惠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地方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J].中学课程资源,2020(05):4-5+38.
        [5]吴辰怡.运用涵泳法,培养学生散文赏析能力[J].语文教学之友,2020,39(05):15-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