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的数学促进教学的高效

发表时间:2020/7/13   来源:《新纪实》2020年第4期   作者:周新琼
[导读] 数学知识本身来源于生活,并最终运用到生活中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毫无疑问,数学课堂原本的面貌应该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是具体可感的,是生动有趣的。

        重庆市南岸区南坪实验小学校  重庆  400000
       
        数学知识本身来源于生活,并最终运用到生活中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毫无疑问,数学课堂原本的面貌应该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是具体可感的,是生动有趣的。
        一、联系生活实际促进数学问题“生活化”
        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为学生提供体验数学的机会,通过数学活动促进学生不断增强自信心,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享受成功的喜悦。在认识小数时,提前布置作业——寻找小数。孩子们就会去了解什么是小数,并知道在哪里可以看到小数,还有一些生活经验丰富的孩子明白每一个小数在生活中意义,是几元几角几分,并在课堂上交流时侃侃而谈,自信满满,其他孩子也会听得特别专心和有趣。
        学习小数的乘法计算时,除了让学生到商店去了解各类商品的价格,观察商品的标签,还让他们实际去购物,运用小数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我就让他们算一算:一块面包1.20元,2块面包多少元?5块面包呢?……结果,这节课教学效果出奇的好,孩子们对新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轻松的接受了新知识。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将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地结合起来,那么数学知识的学习将不再枯燥乏味,学生学起来就会感到自然亲切。
        二、创设生活情境丰富数学问题“生活化”
        创设情景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学科有其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多数数学知识点都有其前期的基础,后期的深化和发展。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可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你帮爸爸、妈妈买过东西吗?想买一本标价是11元的书,你准备怎样付钱?想怎样简便地把钱付清又不用营业员找钱,你有好办法吗?然后请代表说说看。”这样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日常买东西付款的方法再现,让他们议一议,说一说初步建立十进制的体会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这样联系学生生活实例进行教学就会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喜欢数学。
        数学教育原理告诉我们,变化多端的现实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对数学认识的丰富感性材料和经验。比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汽车途中的交汇,感知什么是“相遇”;引导学生观察公共汽车上乘客的上下车情况,可以体会上下车人数与车上人数的增减关系……这些许许多多的抽象概念,都可以通过亲眼目睹来完成直接的理解。


学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时,都可以提前让孩子准备生活中的物品,在课堂上去观察,触摸,认识其特征,用剪,撕、拼等方式认识底面积和表面积,还可以结合教具和课件演示体会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提高学习兴趣,解决知识的重难点。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具体可感的生活情境,组织引导学生在看、听、想、记多种感觉器官的合作中丰富数学的表象,产生对数学的真切感受,由此促进他们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三、走进生活增强数学问题“生活化”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生活结合起来。比如说学生在逛街时听到某商场为促销衣服而播的广告“本商场全部衣服五折起出售”,可以从中感知理解数学百分数应用题,悟得原价、现价与打折的关系,培养他们发散思维的能力。课后再次带领孩子走进生活,寻找生活中关于折扣促销的生活现象,寻找更多形形色色的促销方案和促销陷阱,并在班级开展一次交流讨论会,介绍经验,沟通破解方法,特别可以通过学习知识帮助家长走出促销困境,避免家庭不必要的浪费,让数学在任何时候都让自己更有价值!
        四、动手操作促进数学问题“生活化”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如教学“长方体的特征”这一课,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首先教师出示若干个物体的包装盒,让学生先对他们进行分类,并叙述自己的分类理由。
        2. 教师拿起一个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盒子让学生观察、触摸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3.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的引导总结出长、正方体的所有特征。
        4.让学生用橡皮泥做顶点、长短不同的细木棒做棱,四人一个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
        通过这样的设计,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启迪了思维发展,达到了数学教学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在日常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引导学生在具体形象中认识、理解数学问题,不知不觉中把握知识的内涵,训练并培养他们的知识转化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注意经营好数学课堂,注意把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起来,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