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年级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发表时间:2020/7/13   来源:《新纪实》2020年第3期   作者: 盘秀青
[导读] 小学生作文时,学生群体模式化现象是常见的弊病,尤其是中年级学生在文章的取材、立意、表达上更是司空见惯。

        田林县浪平镇平山中心校  广西 百色  533302
       
        小学生作文时,学生群体模式化现象是常见的弊病,尤其是中年级学生在文章的取材、立意、表达上更是司空见惯。主要表现如下:
        取材统一化。写猫总是写猫是捕鼠能手,写做好事总是拾金不昧、写父母总是写他们怎样关心自己。
        立意标准化。写一件事总会写一件做错的事,写游记就要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写我们的校园就应该是反映校园的美。
        表达模式化,开头结尾大同小异,三段论,甚至用词都一样。作文之所以会模式化与老师的指导有着密切的关系,粗略分析,主要原因:
        1.老师未能开拓学生的取材思路,课堂中的取材作文,存在着时间和空间的问题,即“写什么”大多来自广阔的生活空间,指导“怎么写”多在狭窄的课堂中。“有什么”在先,“怎么写”在后,空间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无法即时联系,再则学生还未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因而学生作文时只好捏造事实,拾人牙慧,人云亦云了。
        2.老师未能引导学生我笔写我思,总喜欢“请君入瓮”的教学方法。教师指导时先拟题纲,再定中心,然后让学生填写内容,学生有“从众心理”,他们习惯使用自己的想法同大家一致起来,还习惯以课本和老师讲课的内容为准则。为此,使学生用自己的嘴巴说老师的话,用自己的手写老师的感受。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中年级学生任命作文模式化现象呢?培养和训练学生求异思维能力,无疑是一种最可行的办法,具体做法是:
        一、同一题目,取不同的材
        由于学生对生活中原有感知的事物,随着空间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除了印象特别深刻以外,其他的将会日趋模糊、淡忘,逐渐消失。要让学生能够有话可说而不雷同,就应该开拓学生的取材思维。
        二、同一活动,立不同的意
        对于写游览、参观一类的文章,学生往往跳进某种模式,习惯于记叙游览途中看到的赏心悦目的美景,给人以千人一面的感觉。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如何确立中心。因为不同的中心可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带着感情投入写作,文章就会富有个性。例如学生在游了东方山后,教师指导习作时,先从确立不同的中心入手,让学生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去选材。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确立了多个中心。
        三、同一内容,用不同的表达
        叶圣陶先生主张学生的作文“先求平实,后求文采”。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教师不能对他们提过高的要求,只要求学生在语句通顺的基础上尽量用上不同的句式,或者启发他们改变一下思考的角度,写出不同的话。句子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教师指导写话时,可选用不同类型的句式来表情达意。虽然意思大致相同,但表达形式各异且效果也不同。例如,“一个同学来迟了。”可以表达:1.你来迟了。2.啊哟,你怎么来得这么晚!3.你有什么重要的事?4.你来得太晚了吧!5.你这个学生做什么事都磨磨蹭蹭,再来晚一步我将对你不客气。不同的思维形式就把不同的思维内容表达出来了。针对学生开头雷同的情况,在指导时,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于模仿,提高自己理解表达事物的能力,写出不同形式的开头。
        总之,在命题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行一事多做的训练,既能提高学生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等作文能力,又能使学生走出作文模式化的误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